正文 第十四章 綜合護理(一)(1 / 3)

1.為什麼要做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已成為“知名度”最高的疾病之一。近20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倍之多,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不少人都深知它的危害和它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被及時診斷和治療,不少人是在患糖尿病多年後,甚至在已出現糖尿病各種慢性並發症時才被發現。還有相當數量已確診的糖尿病病友的治療並不規範。

近年來,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綜合防治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和重視。人們越來越知道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血糖控製和調節能力,減少和延緩並發症的發生發展,降低住院率,減少藥物用量,從而直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應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控製、運動療法、降糖藥物及自我監測五項內容,其中,糖尿病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係其他四個方麵的紐帶。1991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宣布每年的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在這天進行全民糖尿病教育。

2.與糖尿病發生的有關危險因素有哪些?

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行為習慣都可能影響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除了年齡因素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以外,以下因素都是我們應予以重視的:

(1)都市化、自動化等現代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使我們的體力活動越來越少,患糖尿病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所以不同人群加強體育鍛煉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2)農村人口的飲食結構較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多進食粗糧更有益於身體健康。

(3)超重和肥胖者糖尿病危險性比正常體重者大3~4倍,提示我們保持標準體重的重要性。

(4)2型糖尿病易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機會遠大於普通人群,易感人群應加強糖尿病的預防工作。這些人群包括有家族史的非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者、曾分娩巨大兒者、高血壓者、肥胖者、高血脂者等。

3.治療糖尿病為什麼要強調規律的生活?

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使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勞累、多食、激動、生病、手術、月經期等)時,身體升血糖的激素會增多,使血糖升高,正常人能相應地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使血糖保持正常。而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當他們遇到使血糖升高的因素時,不能有效地對抗升糖激素的作用,血糖就會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出現使血糖升高的因素,每天的工作、學習、吃飯、活動、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做到合理安排,定時定量,例如:

(1)科學合理的安排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要盡量適中穩定,避免突擊性的工作或學習。

(2)三餐或加餐的時間、進食量及三餐的分配要每日相同。活動量較大時,飲食量要適當加大些。

(3)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和各種有益的活動,但不要過於疲勞。體力活動的時間和活動的持續時間、活動量的大小,要盡量做到基本相同。

(4)充足的睡眠是控製糖尿病的重要條件,做到按時睡眠,如有條件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也是有益處的,但睡眠不是惟一的休息方式,應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5)如因某些原因難以做到有規律的生活時(例如出差、旅遊、開會、更換工作班次等),則要靈活掌握各種治療措施,特別要對飲食、用藥及體力活動三方麵進行有計劃的靈活調整。

4.為什麼有的人在發現糖尿病之前有“不明原因”體重增加?據墨西哥營養學家帕特裏西婭·裏韋拉介紹說,血糖指數高的食物被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及被吸收入血的速度比較快,容易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分泌到血液中的胰島素會導致新的脂肪堆積,同時抑製脂肪的分解。從血糖升高至出現臨床症狀的期間平均可長達7年,在這期間首先代償性胰島素分泌增多,容易出現高胰島素血症。這樣高胰島素又會導致體內脂肪堆積,體重增加,但這一過程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般這樣肥胖起來的人當出現糖尿病症狀時會很快就消瘦。

所以屬於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人,應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體重變化多重視,學會並堅持最佳的飲食模式,維持人體必需的碳水化物、蛋白質和脂肪的平衡,使人體血液中葡萄糖處於穩定狀態,從而有效控製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預防體重增加。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發現低熱量和血糖指數低的食物能加速減肥,並能保持體重不反彈。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保持穩定,能夠降低血中胰島素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堆積,達到防止肥胖、防止糖尿病的目的。

5.有患者一有什麼事情就特別容易緊張,請問精神緊張對糖尿病有什麼影響嗎?精神緊張可造成血糖波動,而血糖波動又會引起精神緊張,結果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精神緊張、焦慮憂慮、憤怒、恐懼等,都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體內的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濃度急劇升高,血糖水平上升,血脂分解加速,甚至會造成酮症。反之血糖升高、酮體陽性又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心慌意亂,進一步刺激交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