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真正的成功是由內而外的巴菲特回憶父親: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什麼(1 / 3)

課前引: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這是我們本課需要考慮的課題。但大多數人認為成功應該以金錢來衡量,如果沒有金錢的衡量成功就會失去意義,而且稱不上成功。成功的定義真是這樣嗎?

癡戀成功已經是當代社會最“時尚”的風氣,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向往的成功。

成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風向標,因此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必須要獲得成功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然後閱讀各種能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書籍,並希望從別人身上進行學習,不斷地模仿、詢問、幻想,不斷地思考、探究、摸索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從而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這樣我們真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那份成功嗎?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另外,成功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真正的成功應該與人的本性分不開,例如,他為人們幹了多少實事?他是以怎樣的姿態回饋社會?他的能力和潛能都全部發揮出來了嗎?他是人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嗎?他是一個十分熱愛生活和體驗生活的人嗎?他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等等。

但現在人們很少把成功與人們的本性聯係在一起,甚至認為人的本性和成功沒有多大的聯係。能用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是看這個人獲得了多少金錢,以及這些金錢給人帶來的回報。

換句話說,人們並不關注精神上的成功,隻關注物質上的收益,隻要一個人賺取的金錢足夠多,人們就認為他已經獲得成功。因此經常把成功和金錢待遇掛鉤,隻要一個人獲得高待遇、高報酬,他就是一名成功者。

現在想想看,難怪有些人在議論別人的成功時,通常都說“他是一個著名的內科醫生,一個手術就是我們一年的薪酬了”,“他是一個富商,分店遍布全國各地,每家分店的收益也很不錯”等與金錢有關的話語。

對於別人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我持否定態度。我認為金錢不過是成功的衍生物,隻是成功給予我們的一點報酬,但絕對不是成功的全部,成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真正的成功應該與人的本性有關,因為人們之所以獲得成功與他們在汗水、精力、時間、意誌等方麵的付出是分不開的,有付出才有回報,況且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追逐成功,是因為想實現自身的價值,並不是因為金錢的引誘才采取行動的。

金錢不過是社會對我們付出的回饋,但不能認為人們都是為了金錢才采取行動,因為利益的引誘才付出自己的勞動和知識,這是一種侮辱,不但侮辱了一個人的人格,也侮辱了一個人的靈魂。

另外,每個人的成功都對他本人具有極大的意義,是一個人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金錢不能衡量的,它的價值遠在金錢之上。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像我們昨天還是公司具有影響力的高層,但今日竟然成為失業大軍的一員;又像我們昨天的事業還如日中天,但今日卻日薄西山;又像昨天我們在商場如魚得水,今日卻一敗塗地。

因此,如果僅僅用金錢來衡量成功,那麼這些一直被金錢陪伴左右的人突然有一天變得一無所有,那麼他們變成了失敗者?這有點讓人懷疑和感到不確定,甚至可能會讓人感到發瘋。因為如果成功跟隨金錢消失,而且又這麼不穩定,具有這麼大的風險,我們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奮力去追逐,這不是自掘墳墓嗎?

因此,單純地用金錢去衡量成功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我們應該保持理性,發現衡量成功一些更內在的東西,如自信、自尊、自愛,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人們精神的體現,也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因素。

如果說金錢消失了,人們這些內在的因素就會隨之消失嗎?相信不是,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白手起家的人,難道說他們的自尊、自信、自愛是隨金錢的增長而增長、減少而減少、消失而消失嗎?

所以,我們沒必要把自己的成功依靠在外部複雜多變的社會和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衡量我們自身的價值,隻有我們自己,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內心,讓它告訴我們的價值是多少。

所以,如果單憑自己獲得的報酬和取得的利益來衡量自己成功與否是一個十分愚昧的行為,我們必須要了解成功的本質,並以本質為基礎,正確地衡量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份成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愚昧。

那麼,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感覺很抱歉,因為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衡量成功的標準,因此100個人有100個標準,而且這些標準是我們外人很難摸索得到的,隻有那些能夠清楚了解並理解自己內心想法的人才能知道答案。由此可知,成功的標準是住在我們的心中,也是我們自己需要挖掘的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夠成功挖掘自己成功的標準,那麼他就能知道自己的需求,並為實現這個需求不斷地努力,加深對自我價值的理解,並讓這些理解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對音樂十分喜愛,並且享受音樂帶給他的快樂,但他對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不是很喜歡,可以說從來都不關心。另外,他運用音樂賺到的錢少之又少,而且十分不穩定,他的汽車也成為他的家,起居飲食都在裏麵。相信說到這裏很多人對他這種行為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有可能認為他的思想太不成熟,不能從實際出發。但他本人卻十分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雖然有點冒險,有點沒有保障。同時他也認為自己很成功,我非常讚同他的觀點,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遵循自己的意誌生活的。

對音樂的熱愛讓他的生活不穩定,同時也讓他不得不克服周圍人們的目光,甚至要付出珍貴的感情。這種生活有點脫離實際,同時又充滿矛盾,是常人不能接受的生活,但如果要走音樂之路,這是他必須承受的,是他必須經曆的。

他之所以喜歡音樂,是因為受到母親的熏陶,母親很喜歡彈奏鋼琴,自小他就與母親一起探討和研究音樂方麵的話題。但他的父親卻不太讚同他把音樂作為誌向,希望他能夠踏實一點,學習真正有用而且利於謀生的專業,因此他的父親希望他讀醫。這使他陷入矛盾之中,但為了不讓父親失望,他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接受醫學的預科教育,把音樂暫時作為自己的業餘愛好。

他回憶說:“既然我這樣做能讓父親感到安心,而且我很愛他們,我希望他們幸福和快樂,不再因為我的事情為我感到擔憂,因此我接受預科教育,但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的這個選擇是為了父親,我是為了自己,我希望自己麵對現實,畢竟成為音樂專家比成為醫生要艱難得多,因此,無論以後我在這條路遇到什麼困難或困擾都與人無關,一切都應由我自己獨立承擔。”

雖然他在這方麵想得很透徹,但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好像想清楚了自己的誌向,對學習音樂的熱情不減反增,並在他的頭腦中不斷地對他進行召喚,讓他越發清楚自己以後的路,因此他嚐試與自己的父親進行交談,畢竟他愛他,希望他快樂,但同時他也希望父親能夠理解自己,支持自己,但不幸的是父親聽了他說的話後怒發衝冠,雖然沒有把斷絕關係的話語狠心地從口中說出,但行為和言語都很清楚地表達了這些意思,讓朋友知道自己如果要走音樂之路一定要孤軍作戰,無路可逃了。

雖然自己的心中很明白答案,但他又再次猶豫起來。這對於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人願意違背自己尊敬的人和愛的人的意願,都希望自己在他們麵前表現出色,因此朋友在這樣的矛盾中隻好選擇對自己比較有優勢的一麵,繼續完成學業,獲得醫學學位。相信每個子女都想成為一個好兒子、好女兒,而且在心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都盡可能地依賴父母,也或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做好獨立的準備,如果離開父母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嗎?我們能養得起自己嗎?我們能夠保障自己衣食無憂嗎?所有這些矛盾都不斷充斥著我們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