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現在好了。年年回去,年年變樣。”
然而卻不說要回去工作。倒有許多人打算將身子留在國門外伸一隻腳進去,開公司,賺同胞的錢。
“總是國內好啊,吃口東西也舒心。不要多,能付我兩萬美金一年,我就回去幹。”也有願意回去的,隻是有個小小條件。
兩萬美金相當於十四五萬元人民幣,在這兒不值一提,在國內說少不少,說多不多。問題是,一個小小留學生,一沒有名人效應,二沒有特殊(例如政治經濟統戰方麵)價值,三來真個也不見得如何出類拔萃,誰願意花這份精神出這個錢?無條件回去吧,又自私地不願意。在國外住久了,想到回國後的一些具體事情,就有些猶豫,對人隻簡單地說是“不習慣”,三個字後麵,含義十分豐富,那裏麵的層次不是個中人無法體會。還有,辛辛苦苦念了書,總希望學以致用,一旦回國,有幾個人能得到足夠的經費、設備和人力?
於是,隻好繼續胸前佩著異國的名牌來開會。一年、兩年,慢慢地吃慣了洋麵包,成了家,立了業,牽掛多了,年紀又大起來,人總有惰性,漸漸也就不提回去的事。隻是臨到開會時,看看那名牌,心裏似乎動一動,到了會場裏,昂著頭東張西望,看見也是黑頭發黑眼睛的,便忍不住多看一眼他們胸前的名牌。
在邁阿密海灘,我看到一位同胞,很年輕,站在一幅專題海報(就是所謂的Poster,我的台灣同事告訴我那叫專題海報)前麵。我掃一眼那海報,立刻知道他是一個大學的研究生,在老板的實驗室裏幹得很賣力,出了成果,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將成果做成專題海報,拿到邁阿密海灘來。
別小看了專題海報,做得用心的,圖文並茂,短小精悍,十分有吸引力,而且在大會場裏集中發表,環境輕鬆隨便,是作者和讀者直接交流的最佳時機。作者們站在各自的專題海報前,都憋著勁,一有人在海報前駐足觀看,就主動湊上去搭話,若碰上哪一位健談,頃刻間就會口角風生,一見如故;至不濟的,也是輕聲細語,相互切磋。哪一個研究者不希望自家的成果能吸引別人?知音難得,機會要好好把握。
可是,這一位同胞,站在專題海報前,卻是一臉漠然。他的海報做得不壞,選了又是我關心的課題,加上這一層長江黃河的緣,我不由得站定了多看幾眼,又留了眼角餘光在他身上,時刻預備他像別的作者一樣過來招呼。
五分鍾後,我已經把專題海報的最後一頁讀了兩遍,同胞卻如入定的老僧,絲毫不見有過來的意思。我隻好如那英國諺語所說“如果大山不肯向穆罕默德移來,穆罕默德隻得往大山走去”,陪起笑臉過去打招呼,問幾個有關這個課題的問題。
他回答。然而,那口氣生硬得很,頂得我一愣一愣,不知道哪句話得罪了他。再多問幾句,仔細察言觀色,才確定他並無惡意,那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口氣和神態純屬自然流露。
我鼓起勇氣,作最後的嚐試,我真的對他的課題很感興趣:“你的結果很不錯,有沒有再往下做?”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得體,不論有或沒有,他都可以講出一大篇來。
“沒有。”
我等他往下說,他卻轉開了臉,大約是表示到此結束。我終於沒有機會問“Chinese”?可我也不想說了。這時候,我倒很高興他胸前佩著異國的名牌,好叫其他如我一樣被他慢待(我必須說明,他並無意如此)的人把這筆賬算到那個國家頭上。參加大型國際會議的中國人從來不少,而佩中國名牌的人也漸漸多起來,讓佩異國名牌的人見了心裏總有那個,覺得自己雖然有房子、有車、有研究基金,但總比那些中國人少了很重要的一點兒什麼,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幾乎如私奔的女子突然在城市街頭聽到故鄉的口音。可是,美不美江中水,正如許多僑胞異口同聲說的,出了國的人,特別愛國,加上心底始終盤旋不去的那一點“回國工作”的情結,就特別想知道關於國內的一切,特別是本專業的情形,於是就總想與佩中國名牌的人聊幾句,親不親故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