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至此,讀者諸君恐不免嗤笑曰:原來是吃白食的,還好意思說!卻不知此亦校園生活情趣之一端,無人以為不妥或失體麵。而況吃者與被吃者本是“周瑜打黃蓋”的關係。既舉辦晚會,豈有不希望場麵熱鬧的?多花幾文備些茶點,實為吸引來賓妙法。所費有限,效果卻是可以保證的,賓客滿堂,主人掙足了麵子,客人滿足了口腹之欲;一杯在手,雙方必彼此攀談,從而又聯絡了感情。如此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的事,何樂而不為?再說得透徹些吧,此等晚會,都是主辦“單位”出錢,是公費吃喝的“美國版本”,不帶人情,無須還席,窮學生校園打牙祭,最佳選擇,舍此其誰?

“校園牙祭”之另一類,是實驗室同仁內部的聚吃。這與“吃白食”不同,倒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借一小小由頭,便可發起。十來個人,每人置備一兩樣,所費不多,合起來便相當豐富。至於由頭,多到數不清。除節日外,同仁間迎新送舊,婚嫁喜慶,皆是絕妙機會。某人有孕,有寶寶送禮會(babyshower);某人搬家,有暖屋晚會(housewarming)。敝實驗室的博士生R君與博士後K君為同月同日所生,知情者以為有趣,於是為之舉行生日會,由R君密友,博士生N君親製蛋糕一尊。大眾齊唱“祝君生日快樂”,R君、K君鼓頰吹燭,卻不知插的一把蠟燭是特製的抗滅燭,三吹不熄,眾人拍手大樂。又如博士候選人S君苦戰半月餘,終於一舉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於是大事慶祝,張燈(此處作氫氣球解)結彩開香檳,亦盡一時之歡。有些實驗室更將周五下午抽出半小時,列為常規聚會,雖然隻是飲啤酒咬薯片,亦不失為洗去一周疲勞鬆弛神經之良途。

內部聚吃之方式,除了上述集腋成裘式外,尚有輪流坐莊法,多見於實驗室例會中。實驗室均有定期聚會,交流心得,報告進度,通常每周一次,引為常例。此等例會中之一不成之法,便是必要有食物助興。我所工作的實驗室的例會時間為每周三上午十時,每次由一人主講,輪流往複。按不成之法,每周例會之食物即由主講人提供。雖然不過是些糕點飲料之類,實提高與會者興趣不少,絕對是高出席率和準時出席率的保證。偷懶的,買一大盒甜甜圈;樂於下廚的,便變著花樣一顯身手,做出種種小食,會後交流食譜,亦是一大樂事。除此之外,三五知己,忙裏偷閑,或結伴去吃冰淇淋,或不時帶些拿手點心相互贈,更是融融洽洽,其樂無窮。

“校園牙祭”,是校園傳統之一部分,薪火交接,代代相傳。新人進來,在學兄學姐言傳身教下,不出一學期,便能運用自如。畢業生離去,留下一堆精華食譜,帶走無限記憶。五年,十年以後,擇一個靜靜黃昏,讓舊照片和一疊手抄的食譜把自己帶回當年那簡單快樂的“窮學生”日子,眼裏就會不知不覺露出笑意來。那些燕麥片餅幹塗了厚厚糖霜,甜得發膩;雙層蛋糕上粗枝大葉裱了紅綠花枝,俗態可掬;春卷炸得過了頭;豆沙月餅做壞了,餡子縮成個幹巴巴球球。說起來沒一樣夠得上精致美食,細細回憶起來,卻無一不別有一番滋味。想當年一群青年男女,遠離父母,出外求學,雖是窮學生,卻窮得瀟灑純真快樂。大家從全世界聚到一個實驗室,也算有緣。也許正是這“緣分”二字,才使得“校園牙祭”永遠能在我們心裏喚起一種特殊的溫暖感覺吧。若問“我們”是誰,我們都曾是“窮學生”。

中國人去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