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你要做什麼,然後去做。”對行事容易衝動的人來說,這是很好的座右銘。我們說決斷和行動力是邁向成熟的必要條件,而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則必須根據良好的分析和判斷。“行進之前先仔細看”或“投資之前先仔細研究”均不表示我們做事要猶豫沒有決斷。這些話的意思是要警告我們:采取行動千萬不可魯莽、倉促,要認清事實的真相再做出相應的行動。假如醫師在急救病人的時候,沒有事先把病況弄清楚,則極有可能給病人帶來不幸。不錯,在許多情況之下,立即行動是必要的,但要視對問題“診斷”的正確度而定。
戴爾·卡耐基先生曾訪問過哥倫比亞大學的已故院長赫伯·郝克先生。在訪問過程中,卡耐基特別提到郝克院長的書桌是多麼整潔——因為像他這麼一個大忙人,桌上通常會堆滿許多資料或文件。
“要處理這麼多學生的問題,你一定要隨時作許多決定,”卡耐基先生說道,“但是,你看起來十分冷靜、從容,一點都顯不出焦慮的樣子。請問,你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郝克院長回答道:“我的方法是這樣的——假如我必須在某一天作某一項決定,通常我都事先收集好各種相關資料,並認定自己是‘發掘事實的人’。我並不浪費很多時間去設想該如何作決定,隻是盡可能去研究與問題有關的所有資料。等我研究完畢,決定便自然產生了,因為這都是根據事實而來的。聽起來十分簡單,是嗎?”
不錯,方法是十分簡單,卻常常被我們忽視了,我們的行動通常比較受情緒、成見、急躁或其他非分析性做法的影響,這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因此,我們一定要養成理智行事的習慣。熱忱是促使人采取行動的重要推動力,而理智則是指導人行動的平衡器。有了自製力,可以保證你將精力和熱忱用在積極方麵,去做有益的事。如果沒有自製力,精力和熱忱就會像一場大雷雨中未被利用的閃電,它可能擊在任何地方,甚至可能擊死人畜,摧毀房屋。有的學者曾對監獄裏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就是這些人之所以犯罪,有90%的人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製力,未能把他們的精力用在積極有益的方麵。因此,要走向成功,就有一個強化自製力的問題,應該理智地待人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