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細微之處有文章(1 / 2)

有些發明創造其實說白了相當簡單,任何人隻要稍動一下腦筋都可以想得出來。

1909年,美國培克蘭博士正在研究一種新樹脂。

培克蘭居住在一個老鼠活動十分猖獗的地區,夜深人靜,該死的老鼠進入他的實驗室,東奔西竄,橫衝直撞,不但把試管、燒杯撞翻摔毀,還把一些寶貴的化學藥劑撞翻流灑在地上,把書籍和實驗筆記啃壞。為此,培克蘭博士又氣又恨。

一天,培克蘭博士從朋友的家裏要來一隻貓,他以為隻要有它守候在實驗室中,老鼠們就會一個個夾著尾巴逃之夭夭。豈料,這隻貓懶得出奇,它吃飽喝足之後就睡大覺。即使一覺醒來,它也不過是伸伸懶腰,在實驗室裏閑逛,一大群老鼠在它身邊竄來竄去,它連理都不理。

培克蘭隻好另覓新途來對付老鼠。這天,他買來一隻捕鼠夾,當晚,他特意選用了一塊奶酪作為誘餌放在鼠夾上,並把鼠夾放在老鼠活動最頻繁的藥架上。

第二天清早,他推門一看,大失所望:鼠夾靜靜地躺在書架上,隻有那塊奶酪陪伴著它。相反,藥架上的藥品卻再一次被老鼠攪得一團糟。培克蘭苦笑著搖搖頭,隻得像往常一樣,用抹布把潑灑在藥架上的藥品擦幹淨,把打翻的藥瓶扶起來……忽然,他發現鼠夾上的那塊奶酪有些不對勁。原來,一瓶蟻醛被老鼠撞翻後,全部潑灑在鼠夾上的奶酪上了。培克蘭小心地從鼠夾上取下奶酪,發覺它已經變得像木頭一樣硬,他又嚐試著用手將奶酪捏碎,但不管如何用力,變“質”了的奶酪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分毫不變。

培克蘭被這奇異的變化吸引住了,剛才的氣惱為一陣興奮所代替了。他拿著奶酪走到實驗台前,操起放大鏡,仔細地觀察起來。很顯然,奶酪在蟻醛的作用下已經變成了另一種物質,它不再是原先那種由動物的奶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了。

培克蘭用一些更大的奶酪與蟻醛進行混合,製造出一些更大的“新物質”。他驚喜地發現這種新物質不僅質地堅硬,表麵光潔,而且具有防酸防腐作用,尤其可貴的是,它不導電,是用來製作電氣絕緣材料的最佳選擇。另外,這種新物質還具有質輕、製成後不變形等特點,可廣泛運用於工業生產中。

這種物質,我們今天稱之為“電木”,是塑料的一種。

當然,在今天,科學家們采用先進的方法,用苯酚和甲醛合成“電木”,不過,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培克蘭博士的卓越發現。是他,率先把神奇的塑料世界展示在人類的麵前。

許多人把創新看得非常神秘,非常深奧,總認為那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科學家、發明家的專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許許多多的科學發明,實際上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東西,隻不過我們沒有在意,沒有認真地去進行思索。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恰恰就在於他們能從一些非常細微的地方,發現或者研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東西。

二百多年前,法國醫生拉哀奈克一直希望製造一種器具,用來檢查病人的胸腔是否健康。有一天,他陪女兒到公園玩翹翹板,偶然發現,用手在翹翹板的一端輕敲,在另一端貼耳傾聽,竟清楚地聽見敲擊聲。這位醫生得到啟發,回家用木料做成一個狀似喇叭的聽筒,把大的一頭貼在病人胸部,小的一頭塞在自己耳朵裏,居然清晰地聽見病人胸腔發出的聲音。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它的發明便是這位醫生善於對一些細微的事物進行認真思考的結果。

年僅15歲的格林伍德第一次學溜冰,溜起冰來,速度很快,蠻刺激。但是,他覺得耳朵被寒風刮得像刀割似的,凍得十分難受。他跑回家去找了頂“兩片瓦”式的皮帽戴上,繼續溜冰,耳朵不再被風刮得痛了。但是,由於頭和臉捂得緊緊的,不一會兒,就熱得滿頭是汗。格林伍德想,如果能做一個專門捂住兩邊耳朵的套子,溜冰時戴上它,也許要好得多。經過一番琢磨,他設計出一副耳套,回家請媽媽照他設計的樣子做出了一副棉織耳罩。格林伍德帶上它去溜冰,果然既護耳朵,又散熱。朋友見了,也向格林伍德要,格林伍德和母親及祖母一起來做。經過反複修改,耳罩做得更實用,也更好看。他向專利局申請了取名叫“綠林好漢式耳套”的專利。這項專利使格林伍德成為百萬富翁,並成為世界上的耳套大王。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一位生活潦倒的窮畫家,名叫律蒲曼,他畫的畫總是沒有多少人欣賞,即使賣了出去也得不到幾美元。因此,他一日三餐都難以維持,繪畫的工具簡陋不堪,僅有一塊舊畫板及一支削得短短的鉛筆。

有一天,律蒲曼正專心致誌地繪畫,要修改時卻找不到橡皮擦。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塊橡皮擦去了需要修改的畫麵後,卻又不知道把鉛筆放到何處了。他找得滿頭大汗也沒找著,自然惱火了。他從中吸取教訓,把橡皮擦與鉛筆用絲線縛在一起,這樣可以避免兩者分離難找。但這種方法不牢固,使用一會兒橡皮擦就掉了下來,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