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我們成功的,往往不是我們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知的東西。
有一個成年人不會騎自行車,他看到一個小孩子正在騎,羨慕地對小孩說:“小孩子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沒想到小孩子卻對他說:“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騎車。”於是,這個小孩開始教這個成年人騎車,而成年人也很快就學會了。當成年人愉快地與這個小孩道別回家時,卻習慣性地推著車走路回家——他沒有跳出習慣性思維的框框。
還有這樣一個笑話:某廠從國外引進了一台樣機,在仿製生產時,有技術員發現,樣機的底座上有一個螺帽,僅僅是旋在底座上,與其他部件沒有任何聯係。那麼,這樣一個螺帽起什麼作用呢?該廠從領導到技術員無一能夠理解。最後,領導拍板:“既然人家的樣機上有這樣一個螺帽,那想必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照葫蘆畫瓢就行了。”於是,該廠工人便在本來完好無缺的底座上鑽一個孔,然後旋上一個螺帽。不久後,樣機的生產商派技術員來進行回訪,發現該廠生產的機器底座上都安了一個螺帽,忍不住放聲大笑:原來樣機上的那個螺帽,是因為當時生產時工人不小心鑽錯了一個孔,為了掩飾這個錯誤,才安的一個螺帽,哪想到這個廠竟會如此不動腦筋地照葫蘆畫瓢?
其實也不是這個廠的人不動腦筋,事實上他們也就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研究,但因為他們頭腦裏有個固定的思路,那就是人家的東西就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隻要照著做就行了,如此墨守成規,結果鬧出笑話。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許多人的思維特征,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在觀念形態上的一大表現。研究中國的曆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千百年來的農業呈現一種簡單循環的樣式,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基本上是簡單的再生產。這樣,世世代代循環反複的生產活動,必然導致生活方式也是簡單的重複和循環,從而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帶上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色彩。前一代人的理論和經驗,也像前一代人的生產、生活那樣,幾乎不加任何修改、變化,而被後一代人照搬照用。這種重因循而不圖改造、主守舊而不思革新的傳統思想觀念,孔子說得非常明白。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他認為,後代對前代的禮製不應實行根本性的變革,而隻能在“因”即沿襲、繼承的總前提下,稍加增減、損益。因此他對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們變革“周公之製”的行為大多持敵視、否定的態度,不讚成廢舊更新,隻主張對舊製實行一些枝節性的修補。
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創新精神,這遠比物質財富要重要得多。如果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失去了創新精神,再豐富的物質也會貧乏、枯竭,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整個社會是如此,個人的致富也不例外。許多人並不缺乏勤奮,也不缺乏知識,但卻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其原因就在於缺乏創新精神,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要創新,就必須克服墨守成規的弱點,敢於創新。許多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們不因循守舊,敢於突破常規。如美國人發明了不用針線而借高頻超聲波振動縫合衣服的縫紉機;日本人發明了不用膠卷而用磁盤的數碼照相機;英國人生產出了不用彈簧而用一種液體的沙發;一些國家推出了不用交流電而用太陽能做動力的冰箱,這都是打破常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