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逆境擊不垮有誌者(1 / 2)

你若失去了財產,你隻失去了一點兒;你若失掉了勇氣,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一天,一個四歲的耳朵有點聾的小男孩從學校回到家裏,口袋裏裝著他的老師寫的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你的湯米太笨了,無法到學校學習,把他領回家吧。”他的母親看了這張紙條後說:“我的湯米並不笨,他能學習,我自己來教他。”後來,湯米成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托馬斯·愛迪生。托馬斯·愛迪生隻受過三個月的正規學校教育,而且他還有點聾。

貝利·法伯在他轟動全球的《聚焦法則》一書中指出:逆境會擊垮我們,但也可能鍛煉我們。隻要我們不被逆境擊敗,我們就可以愈發堅強。

據他對在商業、體育、教育、娛樂、科學、醫學、政治等各領域獨領風騷的成功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在人生某個時期裏,都曾迷失過方向;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一個人是一帆風順到達頂峰的。他們全都碰到過困境、挑戰、挫折、衝突、壓力、排斥、失望,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曾跌倒過。他們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全在於當事情不順利時能夠有所作為,不輕言逃避。

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曾麵臨困境、阻撓與失敗,他們也必定曾與深層的恐懼及缺乏自信奮戰過。然而,每一位成功人士也都因此而學會了如何將恐懼及失敗融入遠景裏,試圖由困境中獲得力量及知識。丘吉爾一生際遇坎坷,求學時成績不好,在騎兵隊裏也一直升不了官,榮膺財政大臣時,又碰上世界貨幣危機;愛因斯坦在上學時,代數相當差;羅斯福曾被當時的新聞媒體批評為二流人物,連他的母親也到處宣揚他的缺點;梵高生前隻賣掉一幅畫作;邀請莫紮特為其作曲的皇帝,也曾批評莫紮特的歌劇用的音符太多。但是,這些偉人並沒有被這些逆境擊垮,反而更加努力,更加勤奮,所以我們今天的世界才會如此多彩多姿。

實現夢想並發揮潛能和生活在怯懦及妥協之中,其實隻有一線之隔而已,因為那全都是在你一念之間。成功人士將過錯、失望、障礙及失敗當做成功的基石,以此擺脫困境,再振雄風。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教訓,而每一次的教訓都是讓他們再試一次的本錢。可以說,他們相當善於運用自己的失敗。說得更精確一點兒,他們之所以不平凡,正是因為他們勇於麵對錯誤及逆境,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他們知道,隻有不斷征服困境才能成功。

卡耐基在紐約市教授成人教育課程時,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他們似乎認為未進大學是一種缺陷,而他認識的許多成功人士都沒上過大學。因此,他知道這一點並沒有這麼重要,他常告訴這些學員一個失學者的故事——他的童年非常貧困,父親去世後,靠父親的朋友幫忙才得以安葬。他的母親必須在一家製傘工廠一天工作10個小時,再帶些零工回來做,做到晚上11點鍾。

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有一次,他參加教會的戲劇表演,覺得表演非常有趣,於是就開始訓練自己公開演說的能力。後來他進入政界,30歲時,他已當選為紐約州議員。不過對接受這樣的重大責任,他其實還沒有準備妥當。事實上,他還搞不清楚州議員應該做些什麼。他開始研讀冗長複雜的法案,這些法案對他來說,就跟天書一樣。他被選為森林委員會委員,可是因為他從來不了解森林,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又被選入銀行委員會,可是他連銀行賬戶也沒有,因此他十分茫然。他告訴我,如果不是恥於向母親承認自己的挫折感,他可能早就辭職不幹了。絕望中,他決定一天研讀16個小時。憑借這種努力,他由一位地方政治人物提升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他的表現如此傑出,連《紐約時報》都尊稱他是“紐約市最受敬愛的市民”。

這位戰勝了弱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一舉成名的傳奇人物叫阿爾·史密斯。在阿爾開始自我教育後的十年,他成為紐約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連任四屆紐約州長——當時還沒有人擁有這樣的紀錄。1928年,他當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在內的六所著名大學,都曾頒授榮譽學位給這位年少失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