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鍥而不舍追求多年的目標即將實現時會突然垮掉,仿佛他們忍受不了幸福似的。
在世界金融界很有影響的羅傑斯說:“當我剛開始進華爾街時,曾拜訪過一位前輩,我26歲,他40多歲。當時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優秀的年輕人,而那位先生則非常富有。沒想到他一見麵就對我說:‘你要明白,對你這種事業才起步的人來說,最好的事情莫過於破產。’我說:‘什麼?破產?’這是我最懼怕的事,而我所崇拜的成功者怎麼能教我這些呢?我怎麼付房租?怎麼吃飯?於是我對他說:‘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怎麼說我最好破產呢?’他回答說:‘經曆破產是一件好事,而且你最好破兩次產。”
“一兩年後,我的確失去了一切。當時是1970年,是美國股市大漲的一年,我賺到了三倍的錢,不禁揚揚得意地想,賺錢原來這麼容易!當股市跌到穀底時,我顛倒過來賣空,但我卻一敗塗地,變得一文不名。”
羅傑斯說:“這次失敗對我最重要的教訓是,我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聰明,我根本不知道股市經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我隻在書本上讀過一些東西,但書本和現實世界完全是兩回事。”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成功,也沒有人願意自己失敗。但是,在有些時候,成功比失敗給我們帶來的風險更大。這不是奇談怪論,而是有事實為依據的。
體育比賽中有一種“詹森現象”,講的是有些運動員平時實力雄厚,但在重大比賽中卻連遭失敗。例如:英國運動員克拉姆,本來極有希望奪得800米和1500米跑的獎牌,結果在第24屆奧運會上一枚獎牌也沒得到。
美國短跑名將摩西,欲奪男子400米的奧運會冠軍,卻以失敗告終。
美國運動員雷諾茲,曾在蘇黎世創造了400米的新世界紀錄,但在奧運會上卻名落孫山。
保加利亞運動員科斯塔迪諾娃,是世界女子跳高皇後,但在奧運會上卻沒奪得金牌。
“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就這麼奇怪地聯係起來,這說明什麼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選在1996年4月22日《光明日報》上寫過一篇文章,文章從高新技術發展的事實中,告訴人們要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
我們經常接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教育,但對“成功是失敗之母”卻思考得不多,甚至根本沒去想過。而體育比賽中的“詹森現象”,卻證明“成功是失敗之母”這一說法是站得住腳的,是應當引起人們注意的。
從失敗走向成功,是因為失敗中包含著成功的因素;由成功通往失敗,是因為成功中含有失敗的因素。一旦這些失敗因素不斷擴大,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福特一世,16歲起闖天下,後來成功地使福特公司變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企業。可是老福特麵對成功卻得意忘形,以為一切都是他個人的功勞,便開始獨斷專行。結果,一批得力助手紛紛離老福特而去,公司每況愈下,瀕臨破產。1945年,福特二世接過老福特丟下的爛攤子。小福特重整旗鼓,成功地使公司起死回生。但小福特成功後又重蹈覆轍,開始獨斷專行起來。他把自己看做福特公司的獨裁者,弄得公司內人人自危。20世紀80年代初,福特二世不得不交出大權,離開公司。
20世紀80年代,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風靡世界。劇中阿信的原型和田加津和她的兒子和田一夫曆經坎坷創辦的小菜店八佰伴此時也大出風頭,成為一個擁有四百家跨國百貨店和超市的商業帝國,創造了從零到億的神話。然而,僅僅幾年之後,八佰伴轟然倒塌,成了日本戰後第一家股票上市的破產零售企業,和氏家族又寫下了從億到零的悲劇。總結八佰伴倒閉的教訓,和田一夫深懷愧疚地說:“成功是事業發展的最大危機!”八佰伴沒有在火災中倒閉,沒有在金融危機中破產,卻偏偏在其最興旺、最繁榮的時候垮掉了,原因就是當時和田一夫被成功衝昏了頭腦,不切實際地盲目擴張,結果債台高築,不得不破產還債。
早在191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寫過一篇題為《被成功擊倒的人》的論文。在論文中,這位心理學大師提到一種讓他“驚訝以至迷惑”的現象:許多人在鍥而不舍追求多年的目標即將實現時會突然垮掉,“仿佛他們忍受不了幸福似的”。
成功不會有終身製,今天你成功了,明天也許會失敗。成功之後的挑戰與失敗之後的挑戰同樣嚴峻。“成功是失敗之母”是對“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反思與創新。因此,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有必要。為此,我們要學會從成功中找教訓。
“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失敗者的教訓往往明顯,也比較好找,但成功者的教訓,卻非常隱蔽,特別容易被人忽視。可以說,成功者的教訓常常是一種潛在的教訓,因此更需要我們去挖掘和總結。不然,這次的成功也許會導致下一次更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