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利用失敗的高手。
20世紀60年代,日本“九井”公司社長到美國去作商業考察,發現美國的“超級市場”很興旺,其集生活日用品於一處,任人選購的銷售方式與銷售業績,使他產生“日本開這種超級市場也一定大有發展前途”的新構想。於是,回國即付諸行動,在他經營信用卡的公司六七樓開辦了“生活日用品超級市場”,並啟動他的全部經營手段經營。然而開辦一年多後,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大本,赤字3000萬日元。
麵對這次失敗,該社長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進行了認真地反思,從而找出了失敗的症結。他發現,開拓新領域必須要謹慎。第一,要懂行。他們原來經營生活日用品不懂行,又經營信用卡業務,因此就吃了大虧。第二,“追二兔者不得一兔”。在他們經營生活日用品時,分出了40名年輕力壯的管理人才,使他們原來生意興旺的信用卡業務受到損失,結果兩種經營都沒搞好。第三,要選擇好經營地點和需求。他的超級市場賣生活日用品,開在六七樓,又沒電梯。許多人不願意為了買一二種蔬菜、魚肉或日用品而上樓。第四,當發現有問題時,應當立刻“刹車”。該公司在六七樓,經營三個月沒有生意,明知是錯的決策,社長為麵子還獨斷專行,又在平地另開了兩個“生活日用品超級市場”,結果花費越來越大,生意也不好,赤字增大。經過這一番深刻地檢討與反思,他們調整了經營部署,果斷退出了他們不熟悉的生活日用品經營業,繼續拓展信用卡業務,最終成為日本一家規模龐大的公司。
失敗的結局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但我們有如何看待失敗的主動權。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利用失敗的高手。
台灣塑膠集團是躋身“世界之最”的企業。這家能立足於世界“石化王國”的著名企業,其創辦人及董事長就是被台灣人稱之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王永慶有一個獨特的見解,就是“檢討才是成功之母”。
王永慶有自己的一套企業“管理模式”,共五條。其中第一條可概括為:立足競爭,“檢討才是成功之母”。王永慶認為,無論工作再苦、再乏味、再沉重,都要堅持。他相信失敗並不完全是成功之母,隻有從失敗中查找原因,及時克服,才有成功的希望。
王永慶先生創辦塑膠公司初期,生產出來的塑膠數量少,價格也不能與日本塑膠競爭,因此最初產品嚴重滯銷,失敗使股東們心灰意冷,相繼要求退股。經過一番檢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王永慶的公司才獲得競爭優勢,轉敗為勝。王永慶就是從多次失敗中才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深信“檢討才是成功之母”。
有些人把“失敗是成功之母”理解為失敗會自動轉化為成功,這自然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其實,失敗是不可能自動轉化為成功的,它需要一定的條件,那就是認真地檢討和反思。因為從失敗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要深入了解失敗的緣由。一位名叫伊哈德的學者認為,轉敗為勝的關鍵在於對待失敗的態度:“我認為,要判斷失敗會不會阻止一個人,要看他怎麼樣看待失敗,而不是看他是否失敗過。麵對失敗,我唯一要說的話是,自己應該對失敗負責。這句話不是說我們要自怨自艾,要對失敗懷著罪惡感,而是要承認失敗的原因。假如我為失敗辯護,為失敗找借口,甚至感到難過,這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隻有我們能對失敗負責,我們才能比成功者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