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成功者也會遭受失敗,也曾經失敗過,可是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失敗者。美國的華倫·本尼斯和伯特·納努斯合作撰寫《領導人物》一書時,訪問了不少傑出的成功者,尤其是那些最高層領導人物。這些傑出的成功者在性格方麵和一般人具有明顯的區別,他們發現,傑出的成功者“不會想到失敗。他們甚至不用‘失敗’這個詞,必要時就用毛病、差錯、錯誤、困境之類的字眼來代替,但從不說失敗。”從這些傑出成功者的性格中不難看出:失敗過不等於失敗者。傑出的成功者也會遭受失敗,也曾經失敗過,可是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看成是失敗者。
有些青少年朋友失敗過一次,內心竟把自己當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如果一個人經曆了一次失敗,就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失敗者,整日灰心喪氣,抬不起頭來,就會漸漸地以失敗者的心理來看待周圍的一切。長此下去,說不定真的會變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美國的舒勒寫過一本叫《突破逆境的秘訣》的書。書中說,我們無需恐懼失敗,因為:失敗並不表示你是一位失敗者……失敗隻是表示你尚未成功。
失敗並不表示你一無所成……失敗表示你得到經驗。
失敗並不表示你是一個不知變通的愚人……失敗表示你有非常堅定的信仰。
失敗並不表示你必須一直受氣……失敗代表你樂意嚐試。
失敗並不表示你不可能成功……失敗表示你也許要改換方式。
失敗並不表示你不如別人……失敗隻是表示你尚有瑕疵。
失敗並不表示你浪費了時間、生命……失敗表示你有理由從頭開始。
失敗並不表示你必須放棄……失敗表示你還要更加努力。
失敗並不表示你永遠無法成功……失敗表示你還要花些時間。
舒勒用以上理由來啟發眾人不要恐懼失敗,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承認了這一點,就已經邁出了戰勝失敗的頭一步。失敗未必敗,失敗過不等於永遠是個失敗者。魯迅先生曾經就把競技場上落在最後而又不氣餒堅持到底的運動員和對這樣的運動員不嘲笑的人,稱做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因此,當你在某一刻突然遭受失敗的時候,你不要以為天下就你一個人會“享受”這樣的“待遇”,實際上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人人皆有失敗的可能。世上沒有天生的成功者,你的所謂失敗隻是證明你離成功尚有一段距離。成功隻是生活的一半,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失敗了,我們沒有必要因此就灰心喪氣,悲觀失望,坐以待斃,而應該客觀地看待失敗,全麵地分析失敗,然後製定反敗為勝的計劃與策略。一般來說,對於青少年朋友的失敗,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冷靜地分析:把失敗看成是表麵現象,從本質上看你不是個失敗者。有個推銷員當場碰了個釘子,與他同行的人很氣餒,以為他們都是失敗者。可是這位推銷員不這麼看,並說:“這樣,推銷才有趣呢!我們還要再去推銷!”在這位推銷員看來,失敗沒什麼了不起的,相反失敗令他奮勇向前。後來,他們的推銷果然成功了,而對方恰恰正是拒絕過他們的人。對一個能不斷戰勝失敗的人來說,失敗乃是表麵現象。隻要他不怕失敗,就能反敗為勝。誰是天生的失敗者呢?失敗過又何妨?
把失敗看成是局部現象,從全局上看你不是個失敗者。有些青少年朋友某門功課沒學好,就覺得自己什麼也學不好。事實上,某門功課隻是學習內容的一部分。某門課程沒學好,不等於其他功課也學不好。相反其他功課學好了,反而為學好各門功課提供新的可能。
把失敗看成是暫時現象,從長遠看你依然不是個失敗者。英國作家卡萊爾潛心撰寫《法國革命》一書,誰料書稿竟被女仆當做廢紙燒掉了。僅有的一份手稿被付之一炬,使卡萊爾悲痛欲絕。後來,他振作起來,開始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重新寫他的不朽之作,終於把《法國革命》重新寫成。一次失敗不等於次次失敗,失敗了再來,隻要屢試不餒,失敗肯定隻是暫時現象。
一位作家說:“失敗應成為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掘墓人;失敗是暫時耽誤,而不是一敗塗地;失敗是暫時走了彎路,而不是走進死胡同。”如果你能這樣看待失敗,你就能輕裝前進,最終戰勝失敗,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