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當然不是人們所希望的,然而失敗未必都是壞事。
1769年,法國工程師尼古拉·古諾把一部笨重的雙缸蒸汽機裝在三輪車上。當時,這種蒸汽機車的最高時速為4公裏,還走走停停。連古諾的朋友們都譏笑他說:“尼古拉,你瘋了,你看,我們步行也比你的‘鐵馬’還快!你的車走走停停,停的時間比走的時間還長呢!”不用說,古諾的蒸汽機車——“鐵馬”失敗了。
1803年,英國技師理查德·特裏維希克製造了另一部“鐵馬”——蒸汽火車頭。這部“鐵馬”在板式鐵軌上行駛的速度雖然加快了,但由於這種機車工藝粗糙,鐵軌強度不夠,在行駛中故障頻出,甚至出軌翻車。失敗使特裏維希克最終喪失信心,放棄了研究。
後來,一位在17歲時還是文盲的英國礦山工人喬治·斯蒂芬遜改革了特裏維希克的機車,把當時的立式鍋爐改為臥式鍋爐,機車時速提高了。但由於這種機車噪聲太大,也遭人們的反對。在困難麵前,斯蒂芬遜沒有退縮,經過努力,他終於設計製造出真正實用的機車。
1825年9月27日,在英國的斯多克敦到達林頓之間,舉行了一場比賽。比賽一方是由一位青年駕馭的一匹駿馬,另一方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列實用火車——斯蒂芬遜駕駛的“鐵馬”。比賽的結果,“鐵馬”戰勝了駿馬。比賽的時間不長,而人類發明實用的火車卻經過了半個多世紀。這期間,我們不能忘記尼石拉·古諾、理查德·特裏維希克等人,沒有他們“必要”的失敗,也不會有斯蒂芬遜最後的成功。
失敗當然不是人們所希望的,然而失敗未必都是壞事。因為成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隻有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才會有最終的成功。沒有失敗作為鋪墊和代價,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發明、創造和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鋪墊和代價的失敗是必要的。有些人雖然失敗了,但沒有他們的失敗作鋪墊,就沒有後來的成功者;有些人在某些時候雖然失敗了,但沒有這些失敗付出的代價,就沒有最終的成功。
發明大王愛迪生為發明電燈失敗了無數次。在一次尋找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時,他再一次失敗,他的助手歎口氣說:“唉,又失敗了。”“不”,愛迪生輕鬆地說,“這是我們又成功地找出了一個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把失敗看成是成功的一個過程,一個環節,這是一種成大事者所具有的最佳心態,他們最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往往會在失敗的教訓獲益,然後從失敗中走向成功,實現最輝煌的轉折。
我們說,失敗是成功的階梯,是因為利用失敗中得來的經驗教訓,可以獲得新的成功機會。英國著名科學家威廉·湯姆遜,先後發表600多篇學術論文,獲得70項發明專利。他的成功有不少是利用失敗中得來的經驗教訓而獲得的。到了晚年,他在人們的一片讚揚聲中,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時說:“我堅持奮戰55年,致力於科學的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最艱辛的特點,這個詞就是失敗。”英國化學家戴維也認為:“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作出的。”
失敗有時會給我們提供發現新的成功的線索。1981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個學生所做的試驗失敗了,當他的指導教師準備丟棄這個學生試驗用的瓶子時,偶爾發現其中一個瓶子底部有一片綠色薄膜,經鑒別它是由無數生物體組成的。研究人員抓住這一線索進行分離試驗,結果找到了一種新細菌,這一細菌的發現為研究光合作用提供了一條有用的線索。
失敗有時還可能直接導致成功。《人人都能創造奇跡》一書的作者拿破侖·希爾說,他有個叔叔是億萬富翁,可是死後沒給他留下一點兒遺產。當時,希爾無比傷心,“覺得是很大的一次失敗”。後來,希爾覺得正是由於沒有接受到遺產,才使他靠自己的本領奪取成功。“失敗”使希爾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所以每當想起這一“失敗”,希爾還倒想感謝億萬富翁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