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更氣了,於是說:“既然這樣,那你另謀高就好了,我不想看到我的下屬不但沒有完成報社交給他的任務,反過來卻還有滿嘴的借口和理由!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想方設法完成任務,並且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人。”就這樣,小林失去了令許多人羨慕不已的好工作。
其實,小林完全可以想辦法完成任務,但他隻想找理由。落實的本質就在於抓住結果。結果第一,理由第二。拿出最好結果的人,就是最有能力的人。所有卓越的企業和人才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竭盡全力,取得最出色、最完美的結果。
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不用費勁就可以自然做成的,假如你想找一百個借口,那麼就能找一百個甚至比一百個還要多的借口,這樣,你表麵上得到了安慰,但事實上一事無成!你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就應當記住這句話。
效能第一,效率第二
有個成語叫做“碌碌無為”。“碌碌”,忙得不可開交,但卻是“無為”,這是很多職場人士存在的一種情況。有一首歌的歌詞中也這樣寫道:“忙,忙,忙,忙得沒有了方向,忙得沒有了主張……”我們忙,無非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但是一個人卻不能靠忙取得良好的效果,盲目追求效率反而會讓自己陷入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的狀態。
唐妮是微軟公司的一名銷售主管,有一次她被公司派去參加一個銷售專題討論會,她很清楚自己的專長,特別是轉型人才和國際化市場動態等問題,她計劃在會上與業內精英做一個很好的交流並使自己有所提高。
但是,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麻煩,公司額外要求她協調與會者的傍晚活動,這樣可以更深層次地履行公司作為東道主的職責。唐妮覺得這是她應當做的。於是,就接受了。
不久以後她就發現自己處於巨大的壓力和憂慮之中,來回奔忙,試圖滿足每個人的要求,但由於抽不出時間來做原來想做的事而使自己覺得很沮喪。
就在這種沮喪中,她突然冷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去做這種額外的而我又並不擅長的事呢?讓更適合的人來做不是會效果更好嗎?”她深深吸了一口氣,撥通了公司的電話,將自己目前的處境跟上司做了溝通。上司立即作出了及時調整,派出一名專門安排各種活動的公關經理接替了唐妮的工作。接下來,唐妮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籌備研討會,並獲得巨大成功。在這次研討會上,安妮獨特的見解和市場眼光贏得了業界人士的一致讚揚。
一個人應當學會說“不”,不能讓額外的要求擾亂自己的工作進度,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你的工作效能。落實要的是結果,我們說追求效率,為的是更快地達到目標。在這個追求速度的過程中,隻有善於把握重點,能夠時刻忙在點子上的人才能夠達到好的結果,成為工作和辛勤勞動的受益者。因此在落實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效能,而不要因為追求效率而迷失了方向。
態度第一,能力第二
態度勝於能力。一個人的出身和學曆很難改變,而態度則不同,態度可以靠自己把握。態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美國哈佛大學羅伯特博士曾做過一次印證“態度”神奇力量的實驗。
他首先選定了三組學生和三隻完全一樣的老鼠。
他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隻世上最聰明的老鼠,你們要在六周的時間內好好訓練它,以便使其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衝出迷宮。為獎賞它,你們要在終點上多備些可口的乳酪。
他對第二組學生說:這是一隻很普通的老鼠,它智力平平,經過六周的訓練它能否走出迷宮還是個未知數,你們不要抱太高的期望。終點上的乳酪隨便你們給多少。
他對第三組學生說:這是一隻反應遲鈍的老鼠,經過六周的訓練要使它走出迷宮簡直比登天還難。因此,終點上你們沒必要準備乳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