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重鋁厚甲的日軍戰列艦和巡洋艦來說,驅逐艦的火炮攻擊尤如隔靴搔癢。相反,3艘美驅逐艦卻被日艦的巨炮轟得百孔千瘡,其中兩艘迅速沉沒。當日艦再次追近的時候,斯普拉格又命令4艘護衛艦冒死攔擊,結果又是以卵擊石,l艘沉沒,3艘負傷失去了戰鬥能力。
至此,斯普拉格的招數已經用盡。栗田艦隊橫展在15海裏寬的海麵上,對美艦展開最後的“圍剿”。l艘護航航母中彈後主機停車,減速掉隊,9時7分,帶著周身大火沉入海底。另外兩艘護航航母也中彈數發,但由於僅穿透艦體而未爆炸,逃脫了厄運。
正當斯普拉格絕望之時,日艦突然停止了射擊,轉向回撤。身陷絕境的斯普拉格終於從死亡地獄中逃了出來。
原來,栗田艦隊分得很散,“大和”號與大部分艦艇失去聯係。栗田考慮到衝入萊特灣後的燃料問題,便下令停止追擊,讓其他艦向“大和”號靠攏。10時30分,栗田艦隊集合完畢,開始南下。11時20分,航向東南,向最終目標——萊特灣進擊。
12時30分,栗田對戰場情況作出如下判斷:因為與美航空母艦群交戰而耗費了時間,失掉了策應蘇裏高方向部隊的時機,因此不到午後不能衝入萊特灣;在午前的戰鬥中,根據美軍“請求援助”和“2小時以後”的報文內容,美艦船不在灣內的可能性很大;隨後竊聽電報又得知:美方命令航空母艦飛機在塔克洛班基地著陸,又在萊特島南麵集中以多艘航母為主體的艦隊,日方如冒險衝入灣內,在狹小海麵無法自由行動,將受到美大量飛機的集中攻擊,戰況對日方十分不利。
基於上述判斷,12時36分,栗田下達“全艦隊北進”的命令。栗田想在萊特灣外與趕來支援的美軍艦隊再決戰一場。
至此,日軍派往萊特灣阻止美軍登陸的三支艦隊中的西村艦隊被消滅,誌摩艦隊帶傷撤離,栗田艦隊已經到了萊特灣又命令“全艦隊北進”。他們無一衝入灣內,致使灣內的美軍從容地卸載那堆積如山的物資。
4日軍“神風”威力
1944年10月17日,剛剛就任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司令的大西瀧治郎中將匆匆趕到菲律賓,企圖挽救日本帝國日薄西山的命運。大西是日本“鐵杆”軍國主義分子山本五十六的心腹,也是策化偷襲珍珠港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日本海軍航空界素有“瑰寶”之稱。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此時基地航空部隊可投入戰鬥的飛機還不到100架。而且,這些飛機的性能極差,飛行員低劣的駕駛技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麵對日本全線崩潰的危局,大西認為“最大效率地使用我們的微薄力量的惟一辦法就是組織由‘零式’戰鬥機編成的敢死攻擊部隊,每架帶上250千克炸藥,俯衝撞擊敵航母。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阻止住美軍的銳利鋒芒以挽救危局,此外別無他法。”大西的想法得到了許多狂熱的日本飛行員的欣賞。10月19日深夜,大西召集第一航空艦隊的精華,成立了以尋殲航母為目的的“神風”特別攻擊隊。
“神風”的典故源於公元15世紀中葉,元世祖忽必烈先後兩次派出強大的船隊攻打日本九州,每次都是在眼看日本就要被征服時,海上突然刮起強烈的台風,使蒙古人船毀人亡,全軍覆沒。素來崇尚神靈的日本國民便把這兩次“葬元軍入魚腹、救日本於轉瞬”的暴風稱之為“神風”。
此時,正值日本法西斯氣息奄奄、危在旦夕之際,他們幻想以“神風”帶來天助神佑。
“神風”特別攻擊隊實施一種自殺性“肉彈”攻擊的作戰方法,即在機上裝上大量的烈性炸藥,置於飛行員座艙之前,一旦發現目標,就連人帶機撞下去,其機頭觸及堅硬之物立即發生劇烈爆炸。
這種作戰方法在太平洋戰爭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美日戰爭的第一天,即偷襲珍珠港戰鬥中,板田房太郎中尉就曾駕機撞向美軍機場。首次有組織的自殺性攻擊出現在1944年5月的比阿克島登陸戰中,日本為奪回其與南洋交通線上的要地,與美軍發生了激烈戰鬥。27日,陸軍第5飛行戰鬥隊隊長高田勝重少佐斷然率4架飛機向駛近的美艦撞去,並撞沉了美艦。戰後,日將此舉通報全軍,引起了軍內外的震動。此次行動成為“神風”特攻戰術的先導。“神風”機在升空對敵艦進行攻擊時,一般分為戰術小隊,一個小隊通常有特攻機3架,支援機2架。支援機從事領航、掩護與攔截美機作戰、觀察戰果等任務,由老練的飛行員擔任,特攻機則專事撞擊目標,他們甘願為日本法西斯“玉碎”。
日軍“神風突擊隊”隊員登機前遙向日本天皇行禮,而後出發攻擊美國艦隊。24日6時30分,日軍的6架自殺飛機在4架護衛機的掩護下,從棉蘭老島向北飛去,一架撞擊了“桑提”號護航航母,另一架擊中了“蘇旺尼”號護航航母。“神風”初試威力。
25日上午10時50分,日軍又派出9架自殺飛機。此時,萊特灣海麵一片寂靜。突然,美“範肖灣”號護航瞭母的瞭望哨發現9架日機直奔美航母編隊而來。由於日機飛得很低,雷達沒有發現,瞭望哨趕緊拉響了艦上的警報。就在美戰鬥機升空實施攔截時,日機又一下子爬到好幾千英尺的高空。不一會兒的功夫,隻見5架“零式”戰鬥機從高空中俯衝而下,朝著航母編隊的方向飛來。這5架日機是由新婚不久的關行夫海軍大尉率領的,其中一架“零式”戰機掃著機槍朝著“基昆灣”號護航航母衝了下來。此時,“基昆灣”號上的艦員們還以為它會再次拉起來,不料它卻直衝著航母左舷的狹窄通道拉去。隻聽一聲巨響,飛機炸成碎片,“基昆灣”號甲板上頓時血肉橫飛。
另外兩架則咆哮著衝向“範肖灣”號航母,顯然也是要撞擊它。慶幸的是“範肖灣”號上的艦麵火力將其擊中,飛機在臨近航母的刹那間解體。最後兩架日機則對準了“懷特普萊恩斯”號航母,在“懷特普萊恩斯”號猛烈的艦麵火力的打擊下,兩架日機均被命中。然而,其中一架卻拖著長長的濃煙,一個右轉彎向著“聖洛”號航母衝了過去。它似乎是要降落,但在著艦的瞬間,飛行員把飛機一翻,轟隆一聲墜毀在“聖洛”號的飛行甲板上。頓時,甲板上成為一片火海,繼而引起艦內一連串劇烈的爆炸。久經海戰而片甲未損的“聖洛”號航母因此葬身海底。
大西並未就此善罷甘休。26日、27日他又相繼派出了27架“神風”特攻機。
萊特灣海戰,日“神風”特攻隊共出動“神風”機55架,擊沉美航母1艘,重創4艘,輕傷1艘;擊沉巡洋艦1艘,重創1艘,另擊沉、擊傷其他各種小型艦船若幹。
萊特灣之戰為大規模的自殺性特攻開了惡端。此後,“神風”特攻愈演愈烈。
5美軍乘勝追擊鎖定勝局
24日,小澤將艦隊分為前衛和本隊兩個艦群進行活動,以便吸引美軍的注意。晚8時,當小澤得知栗田艦隊已經返航後,便命令艦隊收攏,向北方退避。不久,小澤又接到聯合艦隊司令的“仰仗神明庇佑,全軍猛進突擊”的電令。子夜,他又率部再度折回南下。
25日6時左右,小澤艦隊的本隊與前衛部隊在預定海域會合。此時,小澤擁有大型航母1艘、輕型航母3艘、戰列艦2艘、輕巡洋艦3艘和驅逐艦8艘。
與此同時,在甲板上待機的美軍第一攻擊波的180架飛機也跟隨著偵察機起飛了。由於美軍突擊機群在空中得到了及時的引導,8時稍過就發現了小澤艦隊。美機立即開始衝破日艦空中火力屏障和僅有的13架日軍戰鬥機的攔阻,進行猛烈的攻擊。小澤的“千歲”號輕型航母首先被炸沉,“瑞鶴”號航母也被魚雷擊中。此外,還有1艘驅逐艦被美軍擊沉。
小澤在美機的猛烈攻擊中,不忘自己的使命。8時30分,他向栗田發了一份電報:“敵艦隊已被我誘至北方,目前正在集中火力向我進攻。”然而,對於這份極為重要的電報,栗田卻沒有收到。
10時,美軍對小澤艦隊進行了第二次攻擊。此次空襲中,日軍1艘巡洋艦被擊傷,航速降為10節;“千代田”號輕型航母也中彈起火、開始傾斜。
此時,哈爾西早已殺紅了眼,根本顧不得認真地分析金凱德的數份求救電報,他要集中全力消滅眼前這股殘存的敵人。
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遠在千裏之外的夏威夷,尼米茲發電告誡哈爾西“上當了”。直到此時,哈爾西才大夢初醒。他立即火速收兵,親自率戰列艦編隊先行,第38特混艦隊和第4特混大隊隨後,日夜兼程趕往萊特灣。留下米切爾海軍中將指揮第2和第3兩個特混大隊,繼續追殲小澤艦隊。
11時45分,米切爾指揮第3批突擊機群發起第三次攻擊,襲擊了殘存的日軍航空母艦。結果,“瑞鳳”號被重創,“瑞鶴”號又被3條魚雷擊中,不久也沉沒了。這艘日本惟一尚存的參加過偷襲珍珠港航母的沉沒,表明美國海軍已經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午後,美軍第4次派出突擊機群,終於將奄奄一息的“瑞鳳”號航母也送入了海底。
18時,小澤艦隊在暮色中開始撤退。撤退途中又遭到美潛艇的襲擊,1艘負傷的巡洋艦又被擊沉。此外,小澤放棄的重傷的“千代田”號輕型航母,也被美軍水麵艦艇給擊沉了。
此次戰鬥中,日軍先後被美軍擊沉了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損失雖然相當慘重,但是卻達到了引誘美軍機動部隊北上的目的。然而,小澤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卻沒有換取日軍預想的戰果。因為栗田並沒有利用小澤創造的這一有利戰機,去爭取萊特灣抗登陸作戰的勝利。小澤成了白白送給敵人的誘餌。
26日8時34分,哈爾西命令隨後趕到的第4特混大隊的30架美機,向栗田艦隊撤退的方向追擊。日軍“大和”號戰列艦被2枚炸彈擊中,另艘巡洋艦“能代”號也中雷沉沒。
至此,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以登陸與抗登陸為背景的海戰——萊特灣大海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此次海戰,作戰空間在東西寬600海裏、南北長2000海裏的廣闊海域全麵展開,雙方共計參戰的作戰艦艇293艘,飛機1996架。
萊特灣海戰的結果,極大地影響了萊特島陸上作戰的進程和結局。12月7日,美軍第77師從海上迂回到西海岸上陸,使陸上日軍腹背受敵。12月30日,美軍宣布基本上占領萊特島,殲敵5萬餘人。
在萊特灣大海戰中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傷亡不足3000人。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88架,傷亡超過1萬人。
經此一役,美軍全殲了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奪取了菲律賓海域的控製權。而顯赫一時的日本帝國氣數將盡,瀕臨滅亡的邊緣。
戰後,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在評價萊特灣海戰對日本帝國的影響時說:“我覺得這就是終結!”
綜觀萊特灣大海戰,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戰略上整個局勢極為不利、戰術上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外,還有如下一係列具體原因。
航空兵力薄弱。特別是飛行員在訓練水平、戰術素養上都與美軍相差得太遠。美國“埃塞克斯”號上起飛了7架“惡婦”式戰鬥機頂住了日本第一攻擊波的60餘架飛機,而“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僅有的8架戰鬥機竟然打亂了日本第2攻擊波的80架飛機!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飛行員不可謂不勇敢,然而在戰場上為何這樣的笨拙呢?很簡單,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訓練。當然,可以說這個責任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年輕的飛行員,因為他們可能剛剛懂得什麼叫做飛行就被派到了戰場。這也說明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消耗太大,已經沒有支持這場戰爭的資源和潛力了。從日本失敗的教訓中,我們應該看到軍隊嚴格訓練對戰爭取勝的重要性,看到後備軍和預備役的重要作用。
密切協同是取得戰爭勝利的至關重要因素,而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的栗田、小澤、西村、誌摩及岸基航空兵這五支參戰部隊幾乎沒有密切有效的協同。甚至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為執行同一任務的西村和誌摩兩支艦隊,也沒有做到統一指揮和相互配合。現代戰爭,可以說是係統對係統的對抗。在係統內,如果不能做到協同密切、配合默契,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還應該看到,日軍的“捷一號計劃”即使取得了勝利,也無法挽回戰爭的失敗。因為美軍可以憑借其巨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迅速補充在戰爭中的損失。麵對美國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日本取勝的機會就是在美國的戰爭機器尚未全麵開動時就將其擊敗,而這一時機在中途島海戰時就已經失去了。
總之,這場大海戰創下了幾項世界紀錄:戰場廣,戰區東西寬600海裏,南北長2000海裏;時間長,不算萊特島登陸,從23日到26日雙方軍艦整整廝殺了3個晝夜;規模大,不含麥克阿瑟的登陸船隊,雙方參戰艦達293艘,飛機達1996架。
此次大戰的特點是,美軍憑勢,日軍鬥巧。膽大妄為的哈爾西上鉤使美軍險遭不測,而優柔寡斷的栗田的失誤卻使日軍功敗垂成。經此一戰,日本海軍徹底喪失了海外作戰能力,南洋日軍盡成孤軍,以上種種原因,促使日本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