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諾曼底1(2 / 3)

卡薩布蘭卡會議後任命的最高統帥聯合參謀部的參謀長弗雷德裏克·E·摩根將軍此次出任副參謀長。他是英國人,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當年在沒有最高統帥的情況下,他在倫敦盟軍司令部諾福克大廈一間空房間開始了擬定“霸王”行動工作。他回憶說,那時“辦公室的設備隻有我們在那個房間裏找到的幾張桌子和椅子。我們還有幸發現了幾張紙和某人掉在地板上的一支鉛筆。”幾個月後,他交出了像模像樣的“考沙克”計劃(“霸王”計劃的前身)。

美國人對他評價很高,從為他是親美派。在聯合參謀部工作的一位美方副參謀長雷·巴克回憶道:在他們剛開始合作時,還有這樣一個小儀式,即巴克和摩根各自從自己穿的軍衣上取下一顆紐扣,互相交換釘在對方的製服上——這是雙方親密友好的象征。

事實也正是這樣。在那座喬治亞式的諾福克大廈,每天早晨英國人、加拿大人和美國人進進出出,絡繹不絕,他們之中包括傳今兵、辦事員、打字員、製圖員、參謀。盡管各自軍服上的領章有的是“U·S”符號,有的是“王冠”符號,但在外表上都沒有什麼不同。而唯一的不同是他們在工作時間上的細微差別。美國人上午9點就開始工作,而英國人不到10點,在辦公室見不到他們的身影。美國人的下班時間是下午8時,而英國人則是6點。

海軍司令是拉姆齊。他是英國遠征軍敦刻爾克戰略大撤退的組織者,這次撤退被後人描繪為“是在緊急情況的重壓下,一次無與倫比的海軍組織工作的偉績。”丘吉爾對之也倍加稱讚,“如此艱難的任務所需要的充沛精力和深謀遠慮以及冒著失敗的危險完成這項任務所需要的勇氣,使你能充分地顯示出你的才華。”出任海軍司令後,拉姆齊以驚人的智力、標準的判斷、迅速地下決心的能力和沉著冷靜的性格為“霸王”行動中的登陸作戰奠定了勝利基礎。不但如此,他還異常精通聯合作戰,善於協調盟軍各國的海軍人員以及他們與陸軍和空軍人員之間的合作。但遺憾的是,他沒能活到親眼目睹他以巨大熱情所獻身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刻,1945年1月2日,他因飛機失事而遇難。

大量的武器裝備運入英倫三島。盟國遠征軍的空軍司令是英國的利·馬洛裏。他也是久經戰爭考驗的著名戰將,在不列顛空戰中,為保衛英倫三島,他指揮皇家空軍與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浴血奮鬥,終於取得空戰的徹底勝利。1942年11月開始任戰鬥機航空兵司令。在“霸王”行動中,盟國空軍把飛機的使用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每日出動飛機1萬架次以上。1941年8月,希特勒空軍司令戈林曾譏笑說:“底特律兵工廠能造汽車和冰箱,但造不了飛機。”但到1944年6月初,“霸王”行動總攻時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戰地記者穆羅在諾曼底前線聽到盟軍轟炸機群,戰鬥機群的隆隆聲。他說“這是天空中的一座大工廠的聲音”。盟軍的機群似乎把黎明的英吉利海峽遮擋得嚴嚴實實。盟軍的空軍在諾曼底發揮了威力,諾曼底及法國的南北部的山野和村莊領教了那些從天而降的鐵塊所造成的顛動。諾曼底一戶農民曾追憶道,在盟軍登陸的前夜,“她的貓突然抓起它的小貓仔,逃到地下室去了。然後,盟軍的飛機就呼嘯而來,炸彈開始紛紛落下來。”暴露在炮火之下的德國軍人體會就更深了,一個打遍歐洲的德國老兵說道:“在東線(蘇德戰場)我們是人與人作戰,而在這裏是人與機器作戰。”

在利·馬洛裏等人的領導下,盟國軍隊統帥部對飛機的運用是得心應手、出神入化,達到陸空一體之程度。在盟軍從諾曼底登陸日過去幾個星期,防守諾曼底的德軍元帥隆美爾曾垂頭喪氣地對其剛16歲的兒子說過:“無論怎樣勇敢都無濟於事。這是一次可怕的大流血……我們現在打的每一槍都在傷害我們自己,因為對方會以百倍的火力還擊。”說完這些話沒過幾天,他自己就被盟軍飛機擊中,永遠退出了戰場。

盟軍沒有專職陸軍司令,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部遷到法國之前,蒙哥馬利負責協調所有地麵部隊的作戰行動。

蒙哥馬利,二戰著名戰將之一。他是英國著名的軍事家,也是位極有個性的人物。普通戰士崇拜他,年輕軍官讚揚他。有一軍官曾這樣描繪他對蒙哥馬利的印象:“他非常瀟灑,從頭到腳每一英寸都充滿軍人氣概,雖然他沒有多少英寸——他個子不高。”身穿一套縫製合身的野戰服,勳章閃閃發光,頭戴著名的黑色貝雷帽。在北非戰場上,他領導著英國第8軍團在去突尼斯的一路上,戰功顯赫;在碧血黃沙的阿拉曼戰役中,把“沙漠之狐”隆美爾趕得無藏身之地。一連串的戰績,使蒙哥馬利在英國人的心目中成為活著的傳奇性人物、“常勝將軍”。也博得大西洋彼岸美國人的讚揚。

蒙哥馬利的敵手也對之投以敬佩的目光。德國陸軍西線總司令,68歲的陸軍元帥格爾德·馮·龍德斯泰特,作為正統的普魯士軍事“元老”,在1945年5月5日的審訊中也稱讚他戰場上的敵手蒙哥馬利“是英國最偉大的將軍,他在利比亞、突尼斯、意大利證明了這一點,從登陸西歐以來,他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那個在日記中常罵英國同行是“雜種”的巴頓,對蒙哥馬利破了例,稱“蒙蒂是個強有力的、然而很自私的人,但卻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我認為他是一個比亞曆山大強得多的領導人。”但附後又加上一句“我認為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勝過這個蠢貨。”

然而,他的為人一如他的穿戴,近乎刻板,他孤朋寡友,對人冷淡,目中無人;他大話連篇,自我炫耀,製造“事端”,他的同僚看不起他。一個美國參謀說:“他不是一個很機智的人,也沒有什麼背景,他是一個混蛋,他是靠個人奮鬥成功的。”有一次,一位美國將軍被要求到蒙哥馬利的指揮所去見他,他手下的英國副官,是個戴單片眼鏡的、精明的年輕陸軍中尉,對他說:“將軍,我希望您最好別叫我進去報告,請您原諒我,我的上司是個很古怪的家夥,如果我去報告,他很可能叫你等上一個小時才見您。”

在那些善於克製,以紳士風度出現的英國人當中,隻要一提蒙哥馬利的名字,他們通常會鄙視地做撇嘴動作。馬耳他總督哥特勳爵,輕蔑地笑著對參謀長史密斯說:“與蒙哥馬利打交道,你必須記住他不是一個真正體麵的人。”英國陸軍副國務大臣埃裏克·斯皮德爵士以明顯厭惡的口氣說:“如果他不是一個軍人的話,他會在廣告業上很有成就的。”

蒙哥馬利那種冷漠、那種傲慢和貪婪的權力欲,不可避免地激起來自大洋彼岸美國將軍們的怒火。一位美國將軍曾被蒙哥馬利無教養的行為所觸怒,他在與蒙哥馬利共同參加一次會議之後,寫道:“蒙蒂給了我一個僅值5分錢的打火機,我想肯定是有人送了他一盒,他才給了我這個。”美國集團軍群司令布雷德利作為戰鬥中的直接下級曾多次與蒙哥馬利會麵,每次會麵“蒙哥馬利都十分冷淡,好像我是他不得不容忍的一個鄉下弟兄。”

正是蒙哥馬利的個性招致同輩人和後代毀譽交加的對立評價,這種對立至今也沒有平息。然而,拂開曆史的迷霧,蒙哥馬利仍不愧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第一位既有智慧又懂技術的專家,蒙哥馬利是一位技術時代複雜環境中能夠運籌自如的現代將領,是一個世紀以來,英國最卓著的軍事家。

正是這一幫人在艾森豪威爾的領導下組成了一個有職有權、高效率的領導班子。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不僅是統帥部戰鬥計劃的製定者,同時也是各兵種、軍種進行戰鬥的指揮者。艾森豪威爾比他海峽對麵的那個對手馮·龍德斯泰特的權力大得多。同是總司令,龍德斯泰特對駐法國的納粹德國空軍沒有控製權,對海軍也沒有控製權。他對屬於納粹德國空軍的傘兵和防空部隊等部隊也沒有行政管理權,甚至調動他手下的1個裝甲師也得要遠在六百英裏外的希特勒批準。一直到他自己作了盟軍俘虜,他也沒搞清到底是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戰鬥,還是由他指揮戰鬥。

艾森豪威爾就幸運多了,他的上司馬歇爾把所有權力都給了他,他的盟友丘吉爾也全力支持他。他要人有人,100多萬美軍已齊集英倫三島;要物有物,美國這個“民主兵工廠”是個取之不盡的物的源泉;一直懸而未決的戰略轟炸機指揮權問題,最後也被艾森豪威爾爭取來了,他可直接給哈裏斯指揮的英國戰略轟炸機部隊和杜蘭特指揮的美國戰略空軍第8航空隊下達命令。

3探討登陸方案

“霸王”行動雖遲至德黑蘭會議才最後決定,但“紙上談兵”籌劃橫渡英吉利海峽、攻占歐陸卻早已進行了。

1942年春天,在美國人製定波“列羅——圍殲”計劃的同時,英國參謀部也委托蒙巴頓等人開始研究未來進攻歐陸問題。具體任務有3項。

(1)搜集和研究未來進攻所需要的情報資料,對德國的海岸防禦作詳細偵察了解,特別是歐洲西北部的海岸地形地貌情況更是重點。

(2)研究進攻歐陸的登陸技術,並進行針對性訓練並確定所需裝備的類型和數量。

(3)擬定登陸計劃輪廓,以此作為構成實際計劃的基礎和依據。

在工作過程中,蒙巴頓第一個看到諾曼底作為登陸點的可能性。

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決定組織一個聯合計劃參謀部,負責製定作戰計劃。3月,摩根中將作為參謀長上任後,綜合美國的計劃和蒙巴頓的打算繼續專門研究製定攻占歐陸的作戰計劃。

在極簡陋的條件下,摩根及其他的一班人開始了艱巨工作。他們認識到其工作的首要任務是選擇合適的登陸地域。這個地域應滿足下列條件:

第一,能得到在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掩護;

第二,航渡距離應盡量短,以便於穿梭式地運送大量後繼部隊;

第三,附近要有大港口。

上述的條件,使盟軍登陸地點受到限製,隻能在敦刻爾克與索姆河之間的加萊地區和卡昂與科唐坦半島之間的諾曼底海岸進行選擇。

比較兩地詳細情況和各自的優缺點,摩根在蒙巴頓支持下選定諾曼底海岸作為登陸地域。

加萊地區的最大優點是距離英國最近,因此航行距離最短,也是通向德國心髒地區的捷徑,盟國空軍能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但其對盟國作戰不利處也很突出。得到的情況表明,德軍也看到了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此地是西線德軍防衛的重點,駐有15個師,並用幾百萬噸鋼筋水泥建築了數不清的防禦工事;這裏沒有大港口,後續大部隊難以上岸;盟軍登陸部隊在英格蘭上船的地域比較狹窄。

諾曼底地區的最大優點是敵軍防守較弱,那裏的“大西洋壁壘”多數還沒有完工。諾曼底海灘對登陸雖不算最合適,但還可以使用,能擺開兵力,而且科唐坦半島還可以擋住大西洋刮來的西風;海灘後麵的土地適於開辟機場,除了由樹籬隔開的小塊田地外,還適合坦克作戰;如炸斷索姆河和塞納河的橋梁可使德軍增援困難;諾曼底海灘並沒有大港口,但附近科唐坦半島有法國西北部最大港瑟堡可資利用;登陸部隊在英格蘭上船的港口較多,指揮方便。諾曼底作為登陸地的缺點是渡海距離長;到德國心髒的距離也稍遠;飛機特別是戰鬥機的往返時間相對要多。

在登陸方式上,過去有個理論主張,登陸要以港口為目標,奪占港口,才能使後續部隊陸續上岸。善於總結經驗的盟軍指揮部,從第厄普登陸失敗,看到這一理論在現代戰爭中已不適用。因為對防守很強的港口進行正麵突擊要想取得成功,勢必要用飛機和水麵艦艇進行轟炸和炮擊,將整個地區夷為平地,但這個港口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次盟軍決定登陸地點選在海灘,瑟堡港留待以後從陸上迂回奪取。後來蒙巴頓說:

惠林頓公爵曾說過,“滑鐵盧戰役的勝利是在伊頓學校的球場上取得的。”我要說,諾曼底戰役是在第厄普登陸的基礎上取得勝利的。

蒙巴頓說的不錯,他看到了第厄普失敗的意義。不過諾曼底登陸規模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為完成此項任務,美英計劃人員專門設計製造了兩個人工港,以補登陸時沒有現成港口可資利用的不足,這兩個人工港口在登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登陸地域諾曼底選定之後,摩根集中考慮的就是製定計劃綱要了。根據聯合參謀長委員會1943年5月25日的指示,這次登陸計劃的代號是“霸王”行動,其軍事目標是:“在歐洲大陸上采取一個立足點,並從這裏進一步實施進攻性作戰”。還有一個補充指示,規定在進攻發起日先用5個師實施登陸,接著2個師迅速跟上,另外還用兩個空降師空降。隨後還規定在一定時間內,派20個師進行增援。

規定雖然明確,但當時實際情況是分派給“霸王”行動的登陸艦隻能運送3個步兵師實施首次突擊,而且還要降低裝備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摩根決定在卡昂和卡朗坦之間登陸,突擊登陸的兵力為3個師和2個空降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登陸開始日選定為1944年5月1日,登陸2周後奪取瑟堡。

計劃綱要先經英國參謀長會議審查通過,又提交到魁北克會議繼續討論。丘吉爾在看過這個計劃後,憑一個老軍人的直覺,他認為這個計劃綱要有些問題,但因英美三軍參謀長都同意,他在提出“應當盡一切努力為首次突擊至少增加25%的力量”的建議後也表示同意。魁北克對“霸王”計劃綱要的決議如下:

我們已經批準了摩根將軍的“霸王戰役”的綱要計劃,並授權他繼續製定詳細計劃和進行全麵準備。

1943年10月,當時還在地中海戰區的艾森豪威爾就看到了“霸王戰役”的計劃綱要,他認為這個計劃不夠充分。

蒙哥馬利1943年12月24日接到返回英國出任第21集團軍群司令的任命。12月27日,他從意大利前線飛到阿爾及爾,會見還未上任的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艾氏告訴他,進攻歐陸戰鬥打響後,最初的地麵戰鬥將由蒙哥馬利完全負責。艾森豪威爾還談到對“霸王戰役”計劃綱要的看法,他說:

幾個星期前,我看見一份關於擬議中的橫渡海峽攻占歐陸的提綱……

我對這項戰術計劃是否妥善表示懷疑,因為它設想在一條相當狹窄的、隻能容納3個師兵力的前線發動兩棲進攻,而在攻擊時海麵隻有5個師。

艾森豪威爾在談完對這個提綱的意見後,又指示蒙哥馬利,作為他在倫敦的代表,對這個計劃進行分析、修正。

蒙哥馬利緊接著又飛往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去看望正在這裏養病的丘吉爾首相。新年前夕,在與丘吉爾會見中,首相把“霸王”行動的計劃草案交給了蒙哥馬利,並要求盡快提出初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