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鴉片中除了15%~30%的礦物質、樹脂和水分外,還含有10%~20%的特殊生物堿。這些生物堿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嗎啡類生物堿,其中又包括三種成分,1嗎啡,在鴉片中含有10%~14%;2可待因,這是嗎啡的甲醚,在鴉片中含1%~3%;3蒂巴因,在鴉片中約含02%。一類是罌粟堿類生物堿,在鴉片中的含量為05%~1%。一類是鹽酸那可丁類生物堿,在鴉片中的含量為3%~8%。生鴉片需進一步加工處理後,方可供吸毒者使用,可吸鴉片即熟鴉片。
一個煙癮不大的吸煙者每天吸十至二十次,而煙鬼每天得吸百餘次。當前最普遍的吸食方法,是一下吃上一兩個小鴉片丸,或把鴉片溶於水中,注射其溶液。有些吸煙者還把鴉片燃燒後的殘渣保存起來,以備犯煙癮時重新使用。
如果吸煙太多,人會變得瘦弱不堪,麵無血色,目光發直發呆,瞳孔縮小,失眠,對什麼都無所謂。長期吸食鴉片,可使人先天免疫力喪失,因而人體的整個衰弱使得鴉片成癮者極易患染各種疾病。吸食鴉片成癮後,可引起體質嚴重衰弱及精神頹廢,壽命也會縮短;過量吸食鴉片可引起急性中毒,造成呼吸抑製而死亡。
七、冰
“冰”即脫氧麻黃堿methamphet amine,為甲基苯丙胺的一種,屬某丙胺係列的效力強大的興奮劑。因其形狀呈白色透明結晶體,與普通冰塊相似,故又被稱之為“冰”ice,亦稱為“艾斯”。
“冰”為1919年首先由一名日本化學家研製合成,1947年開始應用於臨床,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作為中樞神經興奮藥或用於治療麻醉藥過量、精神抑鬱症及發作性睡眠等,亦被用作遏止食欲藥以治療肥胖症。
由於“冰”可消除疲勞,使人精力旺盛,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本曾被廣泛用於疲憊的士兵和彈藥廠的工人提神。大戰結束後,“冰”已成為日本最為流行的毒品。
八、搖頭丸
繼鴉片、杜冷丁、嗎啡、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在我國販賣後,1996年傳入我國的一種新型毒品“搖頭丸”的濫用嚴重影響我國的社會治安。其傳播速度之快始料不及。服用者大多是涉足舞廳的青少年,引發的社會問題極為嚴重。
搖頭丸20世紀90年代初流行於歐美,是一種致幻性苯丙胺類毒品,是一類人工合成的興奮劑,對中樞神經係統有很強的興奮作用,服用後表現為活動過度、情感衝動、性欲亢進、嗜舞、偏執、妄想、自我約束力下降以及有幻覺和暴力傾向,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具危險的毒品。
九、嗎啡
嗎啡是鴉片中的主要生物堿,1806年為德國化學家FWA·澤爾蒂納分離出來。作為鴉片的主要有效成分,嗎啡在鴉片中含量為7%~14%。由於純度關係,嗎啡的顏色可呈白色、淺黃色或棕色,可將其幹燥成結晶粉末狀,也可做成塊狀。嗎啡味道微酸。因其極易吸水,故作為毒品用的嗎啡一般需用聚乙烯或賽璐玢包裝,以保持其幹燥。
嗎啡是從割罌粟的蒴果收集的生鴉片或者從罌粟稈(鴉片罌粟的蒴果和莖的上部分)中提取的。後一方法避免了鴉片膏的生產,大量的必需的罌粟稈使非法交易變得非常困難。目前世界上用於醫學目的所需嗎啡的大部分,都是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
在醫學上,嗎啡為麻醉性鎮痛藥,藥用其鹽酸鹽、硫酸鹽、醋酸鹽和酒石酸鹽。具有鎮痛及催眠作用,其鎮痛作用是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中無可匹敵的,因而一直被視為解除劇痛最有效的傳統的止痛藥,一般可用於腎絞痛和膽結石、轉移癌所致的劇痛及其他鎮痛藥無效的疼痛。具有鎮靜作用,可保機體因外傷性休克、內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某些消耗性疾病(如傷寒的某些類型)所引起的衰竭。嗎啡最通常的給藥方法是注射,以便迅速生效,但口服亦有效。用藥後可見欣快感及呼吸係統、循環係統和腸胃係統的副作用。嗎啡還有催吐作用,是一種全身抑製藥。其最大缺點是易成癮。
吸食嗎啡,可產生人體上的一係列副作用。在神經中樞方麵,副作用表現為嗜睡和性格的改變,引起某種程度的愜意和欣快感覺;在大腦皮層方麵,可造成人的注意力、思維和記憶性能的衰退,長期大劑量地使用嗎啡,會引起精神失常的症狀,出現幻覺;在呼吸係統方麵,因嗎啡能抑製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改變呼吸的自動控製,因而大劑量吸食會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嗎啡的極易成癮性,使得長期吸食者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對嗎啡產生嚴重的依賴性,造成嚴重的毒物癖,從而迫使嗎啡癮者不斷地增大劑量以期收到相同的吸食效果。
戒絕吸食嗎啡,會伴隨著明顯的身體症狀:流汗、顫抖、發熱、血壓高、肌肉疼痛和攣縮。這些紊亂構成了戒絕嗎啡後的綜合病症。
十、可卡因
可卡因是一種微細、白色結晶粉狀生物堿,具有麻醉感覺神經末梢和阻斷神經傳導的作用,可作為局部麻醉藥。
可卡因由古柯樹葉中提取。古柯樹是一種常綠灌木植物,廣泛地生長在南美洲地區,尤其是在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和哥倫比亞等國。古柯樹兩年可采摘四次樹葉,平均每片古柯葉中含可卡因生物堿05%~1%。
幾百年來,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的印第安人一直就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用以增加力量,消除疲勞,增強耐饑渴的能力。到21世紀初,可卡因的功效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濫用它的情況逐漸增多,以後很快發展為一種震撼世界,尤其是歐美國家的毒品。
非法製作、販賣的可卡因一般有三種類型:堅硬塊狀,大量銷售的往往是此種可卡因。薄片狀,此種可卡因一般純度較高,被吸毒者視為可卡因精品。粉末狀,這往往是用於零售而被稀釋的可卡因。
毒品的特點
毒品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市場,世界各地屢禁不止,是與其獨特的特點分不開的。我們隻有認識了它,剖析了它,才能有效地控製它,禁止它。
一、身體依賴性
毒品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體能產生適應性改變,形成在藥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一旦停掉藥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係列嚴重反應,稱為戒斷反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藥者為了避免戒斷反應,就必須定時用藥,並且不斷加大劑量,使吸毒者終日離不開毒品。
二、精神依賴性
毒品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神經係統,使吸毒者出現一種渴求用藥的強烈欲望,驅使吸毒者不顧一切地尋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現精神依賴後,即使經過脫毒治療,在急性期戒斷反應基本控製後,要完全康複原有生理機能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對毒品的依賴性難以消除。這是許多吸毒者一而再、再而三複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醫、藥學界尚待解決的課題。
三、對人體機理的危害
我國目前出現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屬於阿片肽藥物。在正常人的腦內和體內一些器官,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在正常情況下,內源性阿片肽作用於阿片受體,調節著人的情緒和行為。
人在吸食海洛因後,抑製了內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漸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狀態,一旦停用就會出現不安、焦慮、忽冷忽熱、起雞皮疙瘩、流淚、流涕、出汗、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這種戒斷反應的痛苦,反過來又促使吸毒者為避免這種痛苦而千方百計地維持吸毒狀態。冰毒和搖頭丸在藥理作用上屬中樞興奮藥,毀壞人的神經中樞。
青少年如何遠離毒品,從公安部門最近的數據可以看出2003年我國內地累計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已達到103萬人,其中74%吸用海洛因,同比上升了11%。在吸毒人員總數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占到72.2%以上。一些毒品販子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采取多種手段引誘青少年上鉤,致使染上毒癮,難以戒斷,有些被送進勞教所勞教。
四、對市場的浸透力強
據北京某勞教所統計,吸毒的成因,38%是好奇,12%是受親友影響,26%是精神空虛、追逐時髦,24%是被引誘上鉤。
一是社會、學校對毒品危害的宣傳力度不夠,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的預防措施不力。毒品對青少年的引誘力是相當大的。
當前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在飲料、啤酒中放置冰毒或搖頭丸的手段引誘青少年上鉤。加上娛樂場所管理混亂,易為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薄弱,社區工作發展極不平衡,一些單親家庭的子女得不到親情的關愛,因而造成青少年涉毒問題愈演愈烈。
二是受毒品暴利引誘,毒品犯罪分子猖獗。我國已處於毒品的四麵包圍之中。國內一些不法分子為謀取暴利,與境外販毒分子勾結,致使毒品犯罪呈現職業化、擴展化、武裝化、國際化的趨勢。毒品濫用多樣化和製毒、販毒、吸毒一體化,加大了禁毒工作的難度。
如廣東警方破獲販運的冰毒一年竟達5噸之多,可見毒品犯罪何等猖狂。毒品犯罪分子的手段之一,是利用一些社會經驗少、辨別能力差的青少年為他們走私販運毒品,以他們年齡小,處於無刑事責任和隻承擔相對刑事責任及減輕刑事責任的年齡段,可以逃脫罪行為誘因,引誘他們參與犯罪活動。這樣一來,一些青少年不僅僅自己成為毒品犯罪的受害者,同時也成了毒品犯罪的“害人者”。
五、對社會極具誘惑
構築拒毒心理防線——正確把握好奇心,抑製不良誘惑。初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憧憬,渴望擁有五彩斑斕的生活和精彩人生。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吸了第一根煙,嚐試了第一口毒品,涉足了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一旦染上毒癮,你的人生悲劇就會從此開始。要避免悲劇的發生,就必須構築拒絕毒品的心理防線。
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特點,對於沒有體驗過的東西,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願望。但是,一定要明辨是非,把握好奇心。麵對毒品,一定要態度鮮明,千萬不要心存僥幸,以好奇為由去嚐試,自覺抑製不良誘惑,千萬不要吸食第一口。
六、破壞人體健康
無論是哪一種毒品,都可以使人體免疫力下降,血紅蛋白減少,各種生理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當前,吸毒人員向低齡化,吸毒方式向靜脈注射,毒品原料向海洛因蔓延,對吸毒者的危害更為劇烈。
毒品經吸食或注射到人體後,能破壞人體的消化係統,使消化係統功能失調;能破壞人的內分泌係統,使人反應遲鈍,神經衰弱、失眠;能破壞人的生殖係統功能導致畸胎、死胎、流產……吸毒過量還會使人中毒死亡。
有確鑿的資料表明:靜脈注射毒品是艾滋病在我國產生和傳播的主要渠道,海洛因依賴者的平均壽命一般在30歲左右,吸毒者一般在長期吸毒後8至12年死亡,平均死亡率高於正常人群的15倍。可見,讓人能“飄飄欲仙”的“白麵”,實際是嚴重損傷人體,毀滅生命的“白色惡魔”,是扼殺人類的殺手,是世界性的公害。
毒品上癮原因
一、生理因素
人腦中本來就有一種類嗎啡肽物質、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吸毒者吸了海洛因、外來的類嗎啡肽物質進入人體後,減少並抑製了自身嗎啡肽的分泌,最後達到靠外界的類嗎啡肽物質來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自身的類嗎啡肽物質完全停止分泌。
那麼,一旦外界也停止了供應嗎啡肽物質,則人的生理活動就出現了紊亂,出現醫學上說的“反跳”或“戒斷症狀”,此時,隻有再供給嗎啡物質,才可能解除這些戒斷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上癮”。
二、社會因素
包括社會環境能否獲得毒品,社會動蕩不安對人的影響,社會文化背景決定哪些人易成為毒品的俘虜,社會法律對毒品的態度等。
三、個人心理因素
研究結果傾向於認為在不同性格的人當中易衝動,對社會常規模式具有反抗性,以及對挫折忍受差者這三類人,有著相對較高的危險度,即具有較高的濫用藥物成癮的易感性。
海洛因毒品具有舒適和欣快感的藥理學特征。吸食海洛因毒品初始有一種強烈的欣快感,實踐表明,多數成癮者第一次吸毒後就有渾身困乏、非常難受的感覺,而渴望第二次吸毒,從而導致成癮。
因人已適應了藥物,從而產生了生理和心理的依賴。因此說吸三次海洛因就會上癮是有大量例證的,那些認為偶爾吸一下海洛因無所謂的看法是非常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