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寇準托人私求王旦推薦他任宰相職,王旦吃驚地說:“將相之任,怎麼可以自己要求呢?”寇準被駁了麵子,以為沒戲了,就對王旦很不滿意。王旦雖然沒有接受寇準的私請,但憑公而論,他認為寇準有這個資格,因此當皇上向他征求如何安排寇準的意見時,王旦就竭力稱讚寇準的才能,建議給寇準以宰相銜任為武勝軍節度使。皇上一聽有道理,就采納了王旦的建議。受任後寇準向皇上謝恩說:“還是皇上了解我啊,否則怎麼會讓我擔當如此重任呢!”皇上告訴他這是出於王旦的推薦,寇準感歎道“王同年的氣量,實在是我所不及的。”從此寇準將王旦引為知己。
後來,王旦病重,皇上憂心忡忡地問他:“萬一你要有個三長兩短,天下事應當托付給誰呢?”王旦心裏知道皇上是想提拔大臣王欽若為相,但他認為王欽若為人奸詐,實非賢士,就不肯推薦,說道:“知臣莫若君,人選應當由您來定。”皇上說:“你就說說你個人的意見。”王旦勉強舉起奏事的板笏,鄭重地說:“一定要問愚見的話,我認為沒誰比寇準更合適。”皇上說:“寇準性情剛褊,你再提別人吧。”王旦明白皇上的心思,但仍然不肯妥協,就說:“其他人我就沒那麼了解了。”言下之意,就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王旦死後,皇上果然任用寇準為相。王欽若則又等了若幹年,才終於做了宰相。後來王欽若恨恨地對別人說:“就因為這個王旦,我延遲了10年才坐上這個位子。”
王旦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對於一些涉及個人恩怨、自家得失的小事,他從不計較,往往能讓就讓,一笑而過;而對於那些事關朝廷利益、國家興亡的大事,他則毫不含糊,堅持原則,寸步不讓。他的為人與處世,不禁令人想到古代的銅錢——外圓而內方。的確,“方”乃是做人之根本,“圓”乃是立世之大道。為人處世,方中有圓,圓中存方,方圓相濟,才能恰到好處。這也是王旦作為古聖先賢垂範於後世的最佳教益吧!
遲到了50年的獎章
1929年,19歲的印度青年錢德拉塞卡,因成績優異,得到政府獎學金,隻身前往英國劍橋求學。在長達十幾天的航行中,他竟然奇跡般地初步計算出了一個結果:在當時,恒星的白矮星階段被認為是一切恒星演化過程的最終階段,但錢德拉塞卡的計算表明,當恒星質量超過某一上限時,它的最終歸宿將不會是白矮星。
經過在劍橋的學習,錢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發現。在1935年皇家天文學會的會議上,這個24歲的青年終於得到宣讀自己論文的機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錢德拉塞卡年紀輕輕就將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發生是如此突然。
當錢德拉塞卡在會上宣讀完自己的論文後,當時天體物理學界的權威愛丁頓走上了講台。錢德拉塞卡一直將愛丁頓視為自己的忘年之交,不但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還當成了極好的朋友,在此之前,也曾多次對愛丁頓談起過自己的觀點。可是,令錢德拉塞卡萬萬想不到的是,愛丁頓不但沒有向公眾推薦他,還當眾把他的講稿撕成了兩半,並宣稱,錢德拉塞卡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其價值就像一堆腐臭的垃圾。在一陣短暫的驚愕過後,聽眾終於爆發出了巨大的哄笑聲。會議主席甚至沒有給這個年輕人答辯的機會。會議結束後,幾乎所有人都走到錢德拉塞卡的跟前說:“太糟糕了,這真是太糟糕了……”
錢德拉塞卡始終相信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可是在與愛丁頓的爭論持續了幾年後,依然沒有一個權威科學家願意站出來支持他。因為得不到愛丁頓等權威科學家們的支持,在英國他無法找到任何職位,1937年被迫來到芝加哥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任講師的錢德拉塞卡,每天至少要工作12個小時,一周工作7天,他舍不得浪費哪怕是一秒鍾的時間。可是,他卻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輔導自己的學生。
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錢德拉塞卡每星期都要從葉凱士天文台驅車數百英裏,到芝加哥大學為隻有兩名學生的班級上課。而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這個班級僅有的兩名學生——楊振寧和李政道。錢德塞卡覺得自己既然當上了老師,就一定得為學生負責。
大約在50年後,這個後來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發現,終於得到了天體物理學界的公認,錢德拉塞卡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83年,當錢德拉塞卡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章時,他已是兩鬢斑白的垂垂老者。手捧這遲到了50年的獎章,錢德拉塞卡感慨萬千。
愛丁頓的權威,使得天文學界基本上接受了愛丁頓的見解。因為這個緣故,錢德拉塞卡的諾貝爾獎遲到了50年!使黑洞物理學研究因此停滯了50年。錢德拉塞卡說:“我不能讓我的學生走我的老路,50年的時間,有幾個人能夠耗得起?青春是用來創造的,而不是用來爭論的!”在愛丁頓逝世後,錢德拉塞卡原諒了他,在給愛丁頓的訃文上,錢德拉塞卡寫道:“愛丁頓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價值億萬的家訓
黃仲鹹,印尼華僑,祖籍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1959年開始,截至目前黃仲鹹以各種形式共向祖國大陸助學捐資累計近10億元人民幣。不難看出,黃仲鹹是一名財富加身的商人。然而,黃仲鹹當年背井離鄉離開中國時,身上所帶的隻有可憐的一點路費。多年之後,每每有人問起黃仲鹹成功的最大秘訣是什麼時,他總是說自己得益於父親教導他的一句話:“勤勞做事。”
1935年,因為生活所迫,隻有15歲的黃仲鹹告別雙親,獨自一人離開中國去印尼謀生。最初,依靠墾荒務農的他連溫飽都難以維持。權衡了一番後,他決定做生意。黃仲鹹買來一些水果,開始了他的生意之路。因為黃仲鹹居住的小島很小,隻有一個村莊,想要擴大銷售就必須到其他島嶼上去銷售。黃仲鹹所居住的島嶼附近的其他島嶼大多也隻有一個村莊大小,相距的距離卻有遠有近。從一個島嶼到另一個島嶼,黃仲鹹總是一個人劃著一條2丈左右的木船往返。為了節省時間,黃仲鹹在島嶼上賣完貨,總是不肯多停留,哪怕是做飯吃的時間。而船因為在海上過於搖晃,在船上又根本無法做飯,每每出海前,他就買來不易腐爛變質的樹根餅以及魚幹,以備餓的時候吃。因為魚幹和樹根餅難以下肚,黃仲鹹總是用魚幹沾辣椒油吃,渴了,大多是喝一點海水。
一次,黃仲鹹因為胃腸感冒,上吐下瀉,好心的朋友勸說他不要再出海了。他卻帶著藥上了船。他的理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如果我耽誤一天,那個島嶼的生意可能就被其他人搶去了,生意不會等著我的。”
依靠著父親教導他的勤勞做事的家訓,黃仲鹹從印尼偏遠的雅各達小島嶼一點點靠近著印尼的本土。一天又一天,當黃仲鹹搬住過31個島嶼後,他終於有了一點點積蓄,成立了自己的海產品商店。此後,他繼續著自己的勤奮:創辦工廠、開辦銀行……並最終將自己的人生一步步推向成功。
像黃仲鹹幼年時一樣毫無資本和資曆的人有很多,但如黃仲鹹今天一樣擁有億萬財富的人卻很少。而從貧困潦倒到財富加身的秘訣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隻要我們肯做,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勤勞做事。
江河因為有了不舍晝夜的奔流,才有了彙結成海的浩瀚;水滴因為有了春秋不停的滴落,才有了穿石成洞的奇跡。
有時候,我們不能成功,並不是我們缺少成功的基礎,隻是我們還不夠勤勞。山不爭自高
提起羅伯特·胡克,很多人隻知道他是一位細胞發現者,因為一直默默無聞,知道他名字的後人也是少之又少。不說其他人,就是他的出生地英國,他也是一個幾乎被遺忘了的人。如果不是英國皇家學會和牛津基督教會,為紀念羅伯特·胡克逝世300周年舉行的幾場專題會以及近期講述他的一些專門著作,也許人們對他依然不是很了解,也就無從得知他對當時的科學貢獻,竟然足以和牛頓、波義耳、惠更斯、雷恩等科學巨匠相媲美。
1635年7月18日,羅伯特·胡克出生於英格蘭南部威特島的弗雷施瓦特。父親是當地的教區牧師。很小的時候,他便喜歡上了發明,加上心靈手巧,不時便有一些小發明麵世,當時有木製的鍾表、能在水中開動的航船模型、能自動飛翔的木飛機等。可是,好景不長,1648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後,家境一落千丈。為了生計,13歲的羅伯特·胡克便被送去倫敦一個油畫匠家中當學徒。後來又先後當過教堂唱詩班的領唱、餐飯清潔工和富人家的侍從。
隻是,在謀生之餘,他從未放棄過自己摯愛的發明。隻要一有空閑,他就撲在研究工作上。在威斯特敏斯特學校校長的熱心幫助下,羅伯特·胡克修完了中學課程。還在一個星期裏,貪婪地讀完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並馬上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機械設計中去。他做了12種機械結構和30種飛行方法的設計。
1655年,羅伯特·胡克被推薦給當時已經成名的科學家波義耳當助手兼侍從。由於他的地位低微,所以他不能與當時的皇家學會成員牛頓、波義耳、惠更斯、雷恩等平起平坐。而當時這些著名的科學家們研究所用的科學儀器幾乎都是由羅伯特·胡克設計研製的。
胡克是一個全才式的人物,他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他以驚人的動手技巧和創造能力對當時的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氣象學、鍾表和機械等學科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同時在藝術、音樂和建築方麵也頗有建樹,因此被譽為“英國的達·芬奇”和“最後一個文藝複興人”。
很多對羅伯特·胡克感興趣的學者通過調查發現:不少科學家的發明都與羅伯特·胡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發現螺旋彈簧振動周期的等時性方麵,羅伯特·胡克竟然還在惠更斯之前。通過羅伯特·胡克的日記和朋友間的通信,人們又發現,許多原先以為是雷恩設計的建築很可能也是羅伯特·胡克設計的。其中包括著名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為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而建造的紀念碑等。
有人指出,雷恩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一提到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們就想到了雷恩,誰還記得羅伯特·胡克呢?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其科研成就竟然一生都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1703年3月3日,羅伯特·胡克逝世於倫敦,終年68歲,他一生未娶,孤獨至死。
在羅伯特·胡克的日記中人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句話:山不爭自高,海不爭自闊。這個被遺忘了300年的科學天才,直到今天,情況才有了根本改變。羅伯特·胡克這顆閃亮的科學之星總算得到人們的矚目,不但是他的科學才能,更多的是他獨特的不與人爭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