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語言犀利、令人肅然起敬的“小人”,就是國際政治舞台上著名的矮子、時任菲律賓外交部長的羅慕洛。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身高體壯,羅慕洛當然也不例外。年輕時,他也為自己的身高煩惱過,因此穿高底鞋、避免和身材高大的人站在一起,甚至因別人譏諷他的身高而和別人打過架,涉足政界後,每次演講,他都要在腳下墊一隻箱子。然而,這樣做的結果非但沒有增加他的自信心,反而常常使他自慚形穢,使他產生一種無法消除的心理障礙。

一次法國之行改變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天他參觀拿破侖蠟像館時,站在拿破侖身邊,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比這位叱吒風雲、威震四海的人物還要高幾厘米!這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問自己:拿破侖之所以成為拿破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威儀”和體魄嗎?不,靠的是頭腦,是智慧,是“比槍炮更有力量的言辭和思想”!(羅慕洛在1945年聯合國創立大會上的演說詞)

回國後,羅慕洛脫掉了高底鞋,演講時踢開腳下的箱子,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菲律賓政壇。他的激情四射和舍我其誰的“狂妄”,使他贏得了眾多支持,從而使他很快成為菲律賓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菲律賓獨立,羅慕洛當選首任外交部長後,他曾作過一次很著名的《願生生世世為矮人》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列舉了矮人的五大“便宜”:

一、引人注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慕洛是麥克阿瑟將軍的副官,在登陸雷伊泰島時,他和麥克阿瑟一同上岸,新聞報道說:“麥克阿瑟將軍在深及腰部的水中走上了岸,羅慕洛將軍和他在一起。”這則報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不過關注的焦點並不是麥克阿瑟,而是羅慕洛,因為人們覺得,如果水深到麥克阿瑟的腰部,那麼羅慕洛就要被淹死了。身材矮小,竟然使他出人意料地搶了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的風頭。

二、起初被人輕視,稍有表現,就顯得格外出色。一次羅慕洛參加哥倫比亞大學的辯論會,他站在眾人堆裏,簡直就像個小學生,因此人們普遍將他視為弱者。大多數人是樂於看到弱者取勝的,所以大個子發言時,聽眾隻是禮節性地鼓鼓掌,而羅慕洛發言時,聽眾卻一個勁兒地為他鼓掌叫好。最讓羅慕洛難忘的是,他應邀到美國聖母大學接受榮譽學位時和羅斯福總統分別發表演講的情景,那時還沒有多少美國人認識他,他看上去又是那樣地“渺小”,因此大家對他“毫不寄予希望”,然而那天的結果卻是聽眾把更多的掌聲毫不吝嗇地送給了他。事後羅斯福“嫉妒”地怪他:“以後和你在一起,我必須躺在椅子上。”

三、善於交朋友。大多數人都喜歡和比自己矮小的人在一起,甚至樂於充當他們的衛護者,因為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高大有力。矮人也就借此廣交朋友,而且矮人比其他人更早地懂得:友誼和筋骨健碩,力量同樣強大。

四、富有人情味。矮人從小就知道要有自知之明,所以自視不會太高,因為身材魁梧的人態度矜持,別人會說他有“威儀”,而矮人擺出那種不可一世的架子,別人隻會說他“自大”。因此,矮人一般都顯得平易近人,與人交往時還未開口就給人一種親切感。

五、由於矮小而格外努力。心理學家說,是矮小的身材成就了拿破侖,因為他要向世人證明,一個人有沒有用,以及成就和威嚴,和個子大小無關,為此他調動了身體的所有能量,永不停息地向前邁進,最終成為人類曆史上最為“高大”的人物之一。由於同樣的原因而沾了身材矮小的光的偉大的人物還有身高隻有163米的貝多芬和納爾遜,152米的英國詩人濟慈和哲學大師康德……

以上雖然不乏調侃的意味,但說成是羅慕洛成功的秘訣也未嚐不可。他非但克服了一般矮子所特有的自卑,而且化自卑為“自得”,變劣勢為“便宜”,這種豁達、成熟和非常人所及的自信使他最終達到了一個令人仰視的高度。

羅慕洛的座右銘是拿破侖和手下一個身材高大的軍官開玩笑時說的一句話:“你膽敢藐視我,我立刻用利劍削平你我的差別!”隻是羅慕洛把“利劍”改成了“智慧”。

在機遇和實力之間做個鏈接

他出生在台灣東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父母都是藍領階層。由於自幼家境貧寒,他在一家私立高職畢業以後就再也無法繼續求學。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卻始終埋藏著一粒向往藝術的種子,那就是做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那時候,拮據的家庭經濟讓全家人吃飯都是一個難題,又哪來多餘的錢財養活他的“非分之想”?

那時的他,夢想已經在他心靈的油箱裏加足了充分的油量,誰也無法阻止他簡單卻又執著的念頭,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早“打火”出發。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吃盡了同齡人無法想象的苦頭:小學時,他就跟鄰居在附近的工地大樓撿拾綁鷹架的廢鐵絲和鋁罐之類的東西拿去變賣,盡管報酬隻有台幣十幾二十塊,但是,這讓他意識到了這是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掙來的,所以他無限自豪。高中時期的寒暑假,他幾乎是在桃園、龜山一帶的工業區當廉價勞工度過的。後來,他還做過廣告派報生、高爾夫球杆弟、餐廳服務生、工廠作業員……但是,不管他幹什麼,始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做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

再後來,到了法定的年齡,他就去服了兵役。在部隊期間,他抓住了大好時光,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和藝術方麵的書籍,可以說,在那些孤苦的訓練生涯裏,他幾乎是捧著書本度過的。

退伍以後,他送過報紙、擔任過紡織廠機械維修工、百貨物流送貨司機等。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後來他得到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工作,那就是防盜係統技術員,這份工作需在尚未完工的工地大樓施工,工作流程是先在牆麵鑽洞、鋪設管路、然後穿插電線、安裝器材、最後再測試驗收。人待在沒有空調、空氣悶熱、環境雜亂的場所,汗流浹背地辛苦工作,其工作性質跟水電工差不多。

終於有一天,他總算掙夠了趕往台北謀生的錢,第二天,他就告別了家人,坐上了發往台北的列車。當他坐到車廂的那一刹那,他就暗下決心,到達台北以後,他一定要找到一份和自己的理想相符的工作。因為,這時候的他已經深深意識到,不進入那個圈子,他永遠也無法坐上自己夢想的椅子!

那段時間,他幾乎跑遍了台北所有的演藝公司,寫簡曆都寫到手指發麻,但是,仍然沒有影視公司願意接受他。這時候,他突然意識到,照這樣下去,恐怕他一輩子也進入不了影視圈。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歌曲的CD內頁發現了許多關於歌詞創作走俏的內容,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了歌詞創作。

說幹就幹,由於他擁有良好的古典文學功底,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創作了大量歌詞,並打算一一把他們發出去。為此,他翻了半年的所有CD內頁,找最紅的歌手、線上的製作人,把自己的歌詞郵寄給他們,一次郵寄100份。並在末端付上自己的電話,希望他們能給自己回音。他想,隻要有幾個人給自己回音,他就有選擇的餘地了。

時光如流,一晃又好久過去了,卻沒有一個人給他打電話。為此,他傷透了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夢想,他就又有了勁頭。於是,一如既往地寫下去。一天夜裏,已經零點了,他正在創作歌詞,突然接到了一個人的電話。那人想讓他參加自己組建的音樂工作室。聽到這話,他想都沒想,就認為是朋友給他開的玩笑。但是,那人卻說不是,並聲稱自己是吳宗憲!那人說:“我剛好要成立一個音樂工作室,看到你的歌詞覺得有些潛質。我想與你合作,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見麵聊聊。”

這時候,他徹底相信了,那人果然是吳宗憲。

他興奮極了!經過3次的見麵,他就正式簽約到了吳宗憲的公司。

後來,他獨辟蹊徑地追尋古典的情愫,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詞,成了媒體眼中的大紅人。

最近,他終於靠近了自己夢想的大門,他將聯合周傑倫拍一部名為《五胡亂華》的電影,那是他在10年前業已完成的劇本。

他的名字叫做——方文山!

提到方文山的成名曆程,許多人都說是吳宗憲成就了他。因為,大家都說是吳宗憲給了他機會,對此,他本人的理解是:“機會比實力重要。不過,另外還有一句補充條件——實力不夠的時候,肯定會流失機會。”這樣一句話,感恩中飽含著智慧,應該也就是方文山作為一個成功者的完美信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