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1月26日,在湖南省衡山縣南灣鎮新大烏的一戶鄉紳家中,一個小生命誕生了,他就是羅榮桓。父親羅國理在南灣鎮開了一家雜貨鋪,因頭腦靈活,待人和善,很快便生意紅火,成為本地的鄉紳,很受當地人的尊敬。

羅榮桓13歲那年,進入在壺山享祠建起的新式小學羅氏嶽英小學學習。

一天,一個小學生跑進教室就大聲嚷著說:“咱們鎮上關帝廟裏的關帝老爺顯靈了!”

“真的嗎?”同學們好奇地圍著這個同學問。

“當然是真的!有人用手指了指關帝老爺的像,肚子就痛起來了!”那個學生因他的消息引起了同學的興趣,非常得意。

“那後來怎麼樣了?”有的同學關心地問。“他給關帝老爺燒香、點燭,磕了3個響頭,肚子才不痛了。”那個學生又補充說:“不信,放了學你們可以去看看嘛!好多人都在給關帝老爺燒香磕頭哩!”

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羅榮桓不為所動,沒有參加議論,因為,他學習了自然科學知識,早已不相信鬼神了。

放學後,不信鬼神的羅榮桓決定破除迷信,讓人們知道關帝廟並不靈驗,拜他一點用也沒有,靠它還不如靠自己。於是,他和同學們都背著書包來到南灣鎮北頭的關帝廟前。果然,有很多人在給關帝老爺燒香、燒紙、磕頭,祈求關帝老爺保佑。這時,羅榮桓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來破除迷信。他悄悄地對一個要好的同學說:“等到關帝老爺過生日時,咱們這樣……”那個同學笑著點了點頭。

關帝老爺生日的前一天傍晚,羅榮桓和好友一人提了一筐狗屎和牛糞,悄悄地走進關帝廟。這時,人們都在家裏吃飯,廟裏沒人。他倆迅速地移開關帝像肚子前畫成綠色的袍子樣式的木板,把人們放在關帝老爺肚子裏的鹽、茶和米穀掏淨,把狗屎牛糞倒進去,又把木板蓋好。兩人做完這些,已大汗淋漓,休息了一會兒,兩人相視一笑,就離開了關帝廟。

第二天是關帝老爺的生日,來燒香磕頭的人特別多,羅榮桓和他的好友也來了,他們要看看他們的辦法起沒起作用。

“呀,怎麼這麼臭啊!”一個靠近關帝老爺磕頭的人忽然皺起眉頭說。

“是啊,我也聞到一股臭味!”其他在磕頭的人也都說。

這時,有人走到關帝塑像前,輕輕移開關帝肚子前的那塊木板,一股刺鼻的臭氣直衝而出,那些磕頭求拜的人們都忙不迭地爬起來奪門而出。有的人還不停地叫嚷著:“作孽!作孽!罪過!罪過!”

有的人氣憤地說:“這是誰幹的?關帝老爺一定會懲罰他的,讓他遭報應,讓他肚子疼!”

“對,對!關帝老爺一定會對他五雷轟頂的!”

羅榮桓和他的好友強忍著笑衝出關帝廟,在沒人的地方抱著肚子大笑了好一陣。

事情過後,什麼事情也沒發生,既沒人肚子痛,也沒人遭到“五雷轟頂”。竺可楨

——自幼勤思的自然科學家

竺可楨(1890~1974),著名科學家,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

浙江省上虞縣東關鎮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故鄉,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就出生在這裏的一戶普通人家。

自幼勤奮好學、善於思考的竺可楨,2歲時就開始認字,7歲時就能吟詩。

有一次,竺可楨隨父親上街,路過一家布店,父親指著布店的牌匾問他:

“認識這些字嗎?”

竺可楨搖搖頭,說不認識。

“你知道這是什麼店嗎?”

“恒生布店,這裏最有名。”竺可楨答道。

“對,牌匾上寫的就是恒生布店。”

這一下,小竺可楨可來了興趣。他每次隨父親上街,總是連問帶猜,沒多久,就把家鄉東關鎮街上的牌匾認遍了。

一個下雨天,竺可楨站在屋簷下躲雨,他饒有興趣地數著屋簷上東下的雨滴,“1、2、3、……”

他無意間低頭,卻突然發現,在每一個水滴的落地處,石板上便對應有一個小坑坑。

小竺可楨馬上回去問媽媽:“石板上的小坑坑是怎麼回事?”

媽媽意味深長地對小兒子說:“一個小水滴力量不大,但長年滴下去,就連石頭也能砸出坑!這就是‘水滴石穿’的道理。做事也是一樣的道理,隻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成!”

竺可楨的媽媽是一個有心人,她非常注意保護兒子的好奇心。

她認為,一個小孩要是什麼好奇心都沒有,對什麼事物都覺得平淡無奇,那麼,長大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不可能有什麼發明創造,也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來,到頭來隻不過是一庸人而已。

於是,她十分巧妙地回答了兒子提出的疑問。

媽媽這一席話,使幼小的竺可楨深受啟發,深受教育。自此以後,竺可楨更加努力地讀書,學習各方麵知識,大大豐富了自己的頭腦。

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赴美留學生班。在國外,學業有成,獲得博士學位以後,他又抱著“科學救國”的美好憧憬返回祖國,潛心從事氣象科學研究。

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30歲的竺可楨開始寫物候日記,詳細記載周圍大自然事物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竺可楨的物候日記越來越多。悠悠50載,日記記了50多年,積累了8O0多萬字的有關物候的珍貴資料。

1973年,年過8旬的竺可楨發表了題為《中國古代近5000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論文,否定了當時國際氣象學界盛行的“氣候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

他以豐富的科學資料,總結論述了中國曆史各階段的溫度變化,證明了我國5000年來,氣溫不但一年中的不同季節有差異,而且年與年之間也不相同,這種變化呈現一定的周期性,有一定規律可循。不僅中國,這種氣候變化具有世界性,當氣候變冷時由東向西轉移,當氣候變熱時由西向東行。

竺可楨的這一發現,在國內外氣象學界引起了強烈轟動,博得了中外氣象學者的高度評價。

由此,物候記載,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氣候變遷神秘的大門,人們開始科學地認識各種氣候現象。從此,氣象學進入了科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