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泰聽說兒子死了,悲痛欲絕:郭俸伯因為孩子不是他的,擠不出眼淚,隻是歎息了幾聲,並無悲傷的表情。
李崇經過細細觀察之後,斷定孩子是苟泰的。他一招手,差人把小孩抱了進來。
郭俸伯一看,傻眼了。苟泰滿含熱淚抱走了孩子。郭俸伯因為搶奪別人的孩子被重打四十大板。那些作偽證的鄰居也受到了處罰。
李崇憑著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升至征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軍事等職。他的事跡被宋代的鄭克編在《折獄龜鑒》一書中,成為後世斷案參考的典範。李世民
——活用兵法,巧計退敵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淵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推行均田製、租庸 調法和府兵製,發展科舉製度,較能任賢納諫,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李世民,唐代京兆武功(今屬陝西)人,出身於很有名氣的隴西士族,祖上十幾代都入朝為官。他的父親李淵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很喜歡讀書,但更喜愛習武。他很小的時候,就熟讀了《孫子兵法》,掌握了一些攻防戰守的謀略。
隋朝末年,北方的突厥民族經常騷擾邊界,關係緊張,且時常發生衝突。
公元615年,隋煬帝親自帶著少數兵將,巡視北方邊境。突厥首領始畢可汗探聽到消息,率軍前來突襲。隋煬帝來不及南撤,被突厥騎兵圍困在雁門,眾寡懸殊,形勢十分危急。隋煬帝在重重包圍之中,將詔書係在木板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派兵救援。十五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入伍,加入了救駕的軍隊中。
這個隊伍由雲定興將軍率領,擇日北上。到了那天,李世民向雲定興建議:“咱們要多帶旗鼓。”雲定興問:“為什麼?”李世民笑著說:“我們迎戰的突厥軍隊是他們的精銳部隊,我軍勢單力薄,硬攻很難取勝,要用疑兵之計,智勝敵人。”雲定興覺得李世民說得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意見,命令部隊拉長距離,連綿數十裏。白天,一路上旌旗招展;晚上,山穀裏鑼鼓齊鳴。
突厥的探子在雁門關二三百裏外偵察,看到隋軍聲勢浩大,以為是隋朝的主力大軍來了。飛馬回報給始畢可汗,說:“報告可汗,敵人的大軍很快來到雁門關。”始畢可汗問:‘有多少人馬?”探子說:“旌旗一望無邊,前進的戰馬揚起一路煙塵,怕有幾十萬吧!”始畢可汗聽了,大吃一驚,道:“傳我命令,馬上撤軍!”突厥的軍隊離開了雁門關,退到大漠以北。由於李世民的計謀,隋軍沒費一兵一卒就解了雁門關之圍。雲定興將軍讚揚地說:“小小年紀,便懂得進軍打仗之法,長大了定是一個不凡的將才!”
兩年後,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隋朝麵臨著危亡。
李世民找到父親李淵說:“現在皇上無道,大興土木,縱情享受,弄得民窮財盡,百姓恨之入骨。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該是咱們起兵反隋的時候了!”
李淵早有此打算,還沒有開口,李世民又說:“乘農民軍與隋軍在洛陽大戰的時候,我軍直搗長安,可以得到天下。”李淵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議,起兵反隋,建主了唐朝。李淵做了皇帝,即唐高祖。
七年之後,李淵把皇位給了功勞大,威信高,能力強的李世民,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皇帝唐太宗。徐敬業
——急中生智,藏身馬腹
(?~684) 唐代反抗武則天專政的軍事首領。唐初名將李勣孫。祖籍曹州離狐(今山東鄄城西南)。李勣本姓徐,賜姓李。總章二年(669),李勣死,敬業襲爵英國公,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唐朝的開國元勳徐懋功,有個孫子叫徐敬業。徐敬業相貌醜陋,性格強悍,全家老少都不喜歡他,徐懋功更說:“這個孩子將來會給家中帶來滅族之災。”
徐敬業自幼喜歡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徐懋功不以為喜,反以為憂,他覺得敬業有了武功後,更會惹事生非,招致殺身之禍,就決心及早將敬業弄死,免得給家庭帶來災難。
徐懋功喜歡狩獵。這一天他帶了徐敬業,來到一個草木茂盛的豬場圍山打獵。圍山打獵需要幾個人去將野獸從山上驅趕下來,然後眾人擺開陣勢,圍而獵之,徐懋功就把驅趕野獸的差使交給了徐敬業。
徐懋功待等敬業走後,便命人放火燒山,想把徐敬業燒死在獵場內。頃刻間,草場上燃起熊熊大火,火隨風勢,越燒越旺,直把偌大的草場燒得一片灰燼。四處逃竄的野獸也都被活活地燒死,看來徐敬業也定難幸免。
徐懋功帶著隨從,沿著被燒的山頭,尋找徐敬業的屍體。找了一會,他們終於發現了那匹徐敬業的坐馬,已一片焦爛,倒斃在地。他們料想徐敬業的屍體也必在近處。誰知這時突然從馬腹中跳出血汙滿麵的一個人來,他就是徐敬業。
當徐敬業看到草場上四處大起,感到無處可逃之時,便拔刀將馬殺死,剖肚挖腸,將馬腹作為藏身之處,雖然炎熱難熬,但火勢漸漸遠去,他終於保住了性命。
徐懋功見了這副情景,仰天歎道:“敬業不死,乃天亡我徐家矣!”從此對徐敬業也聽之任之了。
徐懋功的預料果然不錯,武則天登基後,徐敬業在揚州討伐武後,後來兵敗被殺,株連九族。李白
——鐵杵磨成針,讀破萬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