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端午節,匡衡的母親拿出一個葫蘆,說:“鼎兒(匡衡的乳名叫匡鼎),這葫蘆是農家的吉祥物,咱窮人家,不求大富大貴,隻求寶葫蘆保佑咱家平平安安。快掛上吧。”匡衡想到自己剛剛在碑上學會的字,就用木炭在葫蘆上寫了吉祥二字。這時,有三個富家公子去書館讀書,看到葫蘆上的字,都很吃驚。他們不相信匡衡那麼小的年齡就會寫字,而且寫得那麼好。一個矮個公子說:“哼,連放豬娃都識了,這不是糟蹋孔聖人嗎?”匡衡反問道:“為什麼放豬娃就不能識字?”一個高個兒走上前對匡衡說:“你看這吉祥二字寫得多俗氣啊,應該寫福壽無疆才對。你會寫嗎?”匡衡搖搖頭說:“不會寫。”瘦高個兒說:“我替你寫吧。”說著他擦掉吉祥,用木炭寫了四個字。寫完後,三個人又說說笑笑地溜走了。這時,有識字的人告訴匡衡母子,原來那四個字寫的是槽頭興旺。槽頭,就是給牲口喂飼料的地方。匡母一聽,氣得暈倒在地。小匡衡急忙扶起母親,說:“娘,從今往後,孩兒隻要餓不死,就要學識字。”匡衡所在的鄉裏,有人研究《著解》,匡衡就去給他家幫工,他不要報酬,隻求主人把書借給他看。
匡衡不光給人家養豬,還要經常上山砍柴,下地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筒冊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幹活,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境貧寒,連點燈的油錢也支付不起。怎麼辦呢?匡衡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足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一些,他就湊著透進來的一絲燈光,讀起書來。盡管光線幽暗,他還是為自己的發現欣喜若狂。過了幾天,趁鄰居不在家的時候,匡衡借來一副錘鏨,在裂開的牆壁上鑿開了若幹個手指大的小洞,光線完全照射了過來,匡衡終於能看清楚簡冊上的字了。
從此以後,匡衡白天用柴草把洞口堵上,晚上,便掏出柴草,借光讀書。夏天,村裏的人都在屋外乘涼,而匡衡則悶在屋裏借光讀書。汗流浹背,蚊叮蟲咬,他全然不顧。冬天,寒風習習,他凍得手足發麻,仍然堅持不懈。時間長了,他讀的書越來越多,並都默記在心。讀書使他明白了,一個人活在世上,要立德,立功,立言,要為國家和老百姓多做貢獻。越讀書,他越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他想看更多的書。
匡衡家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幹活不要報酬,隻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的勤學苦讀,匡衡不僅文才超群,而且為人正直,在齊魯一帶,大有名氣。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麼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當時大文人蕭望之、梁賀曾與匡衡對詩,匡衡談吐有據,言語華美,深得蕭、梁二人的讚賞。於是,蕭望之親自上奏折,請求皇帝任用匡衡。
漢元帝即位,賜匡衡為郎中,後升遷博上給事中。匡衡曾先後出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勳禦史大夫等職。漢元帝在位時,還曾讓匡衡居於殿中為師,為朝內官員講授詩賦,不少縣官也前往旁聽。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死,匡衡代之為相,賜封樂安侯。
元帝死,漢成帝即位,匡衡上疏建議:”戒妃匹,勸經學,學威儀之則”,皇帝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建始四年因奏本石顯之事未成,遭貶,免除丞相之職。幾年以後,其子匡昌為越騎校尉,醉後殺人,匡衡免冠待罪。後辭官還鄉,病死家中。劉徹
——12歲妙判難案
劉徹(前156—前87),西漢皇帝,史稱漢武帝,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