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言行和內心太清潔的人要得到朋友,常常很困難。這就是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徒”的意思並非徒弟,而是朋友。也就是說,人至清則無友。
正是因為道德禮俗的規範與人類天性的永恒衝突,所以人具有傾吐內心隱秘的需要,這種心理需要也就構成了對友誼的渴望。
友誼很脆弱,不經意的言辭,就會使大廈頃刻倒塌。友誼容易變質,未經證實的傳言,就會讓整盆牛奶變酸。我們需要明白這個事實,朋友之所以將他的“隱私”告訴我們,他的目的是為了贏得我們的同情、愛憐,要我們及時幫他出點子、想辦法。但這些“隱私”知道者範圍不能大,隻能“你知我知”。
朋友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你。即使沒有叫你保密。也證明了他對你的極度信任。對此你隻有為他分憂解愁的義務,而沒有把這種“隱私”張揚出去的權力。如果不把“保密”作為一種義務,一種責任,熱衷於流言蜚語,把朋友的“悄悄話”公諸於眾,如果是無意間的“泄露”,還情有可原。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風言風語,甚至被事情真相歪曲,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相反還會把事情搞糟。同時還會使你失去朋友,甚至會失去周圍同事對你的信賴,最終成為孤家寡人。
馬克思住在巴黎的時候,與詩人海涅之間的友誼,達到了“隻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當進步,寫下很多戰鬥詩篇,夜晚,就到馬克思家中朗誦自己的新作。馬克思和燕妮就一起與他加工、修改、潤色,但馬克思從不在別人麵前“泄露天機”,直到海涅的詩作在報章上發表為止。海涅稱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為世人所羨慕,所稱頌。
隻有為朋友保密,“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的信賴,友誼才能不斷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