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萬裏身猶健,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要想得到知心的朋友,首先應敞開自己的胸懷。要講真話、實話、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以坦率來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
沒有知心朋友,即使擁有再多的朋友,也等於沒有朋友。朋友不在數量的多少,而是要看兩人之間能否以誠相見。
《論語·八佾》中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聽後非常氣憤。因為按周禮的規定,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去祭祀名山大川,對周禮推崇備至的孔聖人認為這是“僭禮”的行為,氣憤填膺,便要當時在季氏門下做事的學生冉有去阻止季氏的所為,但是冉有卻回答說“不能”。冉有的無能,就在於他缺乏孔子那種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的氣概和力量。由此可見,當官的讀書人首先要培養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有勇氣。如果精神力量衰竭,沒有氣力,那麼天下的事情就做不了絲毫,更不要說做大事。也就是說,要做一個道德高尚,有所作為的人,培固自己的心性力量是至關重要的。
朋友之間交往,應敢於說真話,肯讓人知,朋友才能為你的誠實所感動,從心靈深處喜歡你,回報給你的也將是他的真話、實話。英國作家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的書,采訪了達爾文。由於達爾文的坦率盡人皆知,哈爾頓就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主要的缺點是什麼?”達爾文回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了這些直截了當的回答,誰能不為達爾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達爾文這樣的大科學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癢地說幾句話,或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但達爾文卻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麵前,這種高尚的品德,必能換來真摯的信賴和尊敬。
曆來人們都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又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
說真話,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總是不喜歡被批評,但意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時,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到溝通,友情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