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交誌同道合之友(1 / 1)

《周易·係辭上》中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朋友之間同心協力,就可以鋒利無比,截斷黃金。孔子也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裏所說的朋友,當然是指對自己相交有益的朋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即正直、誠實和有教養有學識的朋友。這類朋友都是從友愛之心出發,不過分苛求朋友,他們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還能諒解朋友一時的過失和錯誤。同時,益友又是諍友,他們並不一味遷就朋友的過失和不足,自己認識到的真理,自己的學識,自己某些方麵的美好品德,他們都盡量輸送給朋友,幫助朋友涵養德行。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即是心心溝通,事事相助。刻骨銘心的友誼,沒齒難忘。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不相互吹捧;往來頻繁,但不過分親昵;往來不多,也心心相應。

近代知名學者王國維是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博聞強記,智力過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績,被羅振玉賞識,並結為朋友,後又成了兒女親家。王家貧窮,羅出於把王國維當作賺錢機器的目的,常在經濟上接濟王。羅大量收進甲骨,讓王來考釋,但發表文章的署名卻都用羅的名字,使他賺了大量的錢。而王最終由於經濟上有勒逼,壯年投湖自盡。這都是交友不當害了他。

著名人物魯迅雖然和王國維是同一時期,又都有棄醫從文的大體近似的經曆,由於魯迅交友慎重,結果截然不同。魯迅早年師從於資產階級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後與蔡元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又同許壽裳等學者、作家在事業上是互相切磋的好友。此外,還結交了許多革命青年,特別是結交像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黨人朋友,對他能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魯迅和瞿秋白在文化戰線上經常合作,介紹翻譯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文學作品。在最危險的關頭,魯迅讓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在自編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對魯迅給以很高的評價。魯迅也在瞿秋白犧牲後,懷著悲痛的心情,帶病將朋友的遺言編成《海上述林》出版,並在前言引用的對聯中,把瞿秋自在內的共產黨人比作“知己”,並以有這樣的“知己”為人生最大的滿足。

郭沫若曾指出:“王國維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犧牲,主要是朋友害了他。而魯迅之所以始終前進,一直在時代的前頭,也未始不是得到了朋友的幫助。”魯迅之所以能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除了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也得益於他身邊的那些良師益友。

在誌同道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的,它經得起任何考驗。與品質高尚的人交朋友,結下的真摯友誼是事業成功的推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