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出版的徐哲東先生著的《國技論略》中在談及“八卦掌“的曆史源流時說:“此門拳術,不知創自何時何人。聞有海川者於江、皖間遇一異人傳授此技。”1936年出版的《國術源流考》中說:“八卦拳亦名八卦掌”,“此拳始自何時何人,無可考”。此期間,金警鍾編纂的《國術名人錄》中說:“董海川學藝於安徽九華山中。”1937年出版的任致誠先生著《陰陽八盤掌法》一書中前清文生楊同源的《楊序》裏說:文安任致誠先生“其師為李振清先師(指霸州葦家營人“燕子李”),振清先師與董漢清先師(即董海川),同為董夢麟先師之高足”。任在《自序》中說,“李辭師北旋,董諭之雲:‘前數年,有文安縣朱家塢董老公者,與餘聯為宗族,曾學得此藝,汝到家後,對餘所授之拳如有不明之點,可就彼請益,餘名彼為董漢清。”

九華山,在安徽省長江南岸青陽縣境,是通往墨城的徽城和磁都景德鎮的要道,該山是我國佛寺最多的一山(據說有佛寺三百餘座)。“遇一異人”顯然是遁詞,遇僧道則是可能的,但如說遇僧道,須講其名,說遇異人則可不言其名。遇異人遇僧道,都是“學得此藝”不是創出此藝,此論可成。因此,就是沒有認為董海川是八卦掌的始祖。

三說董海川本有恩師,《陰陽八盤掌法》說是“江南的董夢麟”。此說與《國技論略》說“於江、皖間”,與《國術名人錄》說“於安徽九華山中”所指董海川學藝的地點皆同;《陰陽八盤掌法》中董海川是“學得此藝”的說法,又與《國技論略》《國術名人錄》中的“異人傳授”“學藝”是相同的。

劉百川

劉百川,安徽六安縣十裏溝人,生於1870年,自幼習武,個性剛勇,得少林高僧楊澄雲秘傳,武藝精進,中過武舉,中年走鏢關外。曾遊香港,以子母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孫中山先生當年在場,親書“尚武精神”橫匾一額,嘉惠他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壯舉。

劉百川體格剽悍,魁梧健壯。他的武術源流,屬於北派少林羅漢門,楊澄雲傳劉百川小羅漢和羅漢神打,即內八腿、外八腿、內八錘、外八錘、明八打、暗八打。劉百川得其精髓,身手非凡,尤其擅長腿法,出腳時快如颶風,猛如閃電,能輕易折斷碗口粗的樹幹,與人交手,往往在須臾間踢倒對方。故有“江南第一腳”之稱。

劉百川是武術大師萬籟聲的老師。1928年,萬籟聲率河北武術代表隊抵南京參加全國第一次國考,成績優良。當時在上海的劉百川趕到北京,與褚民誼、鄭佐平等人商量,要到鼓樓飯店與萬籟聲比武,見個高低。萬籟聲入門老師、自然門名家杜心武怕萬籟聲有失誤,就親自與劉百川交手,他們兩人在比武後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萬籟聲正是在這可喜的情況下,遵照杜心武的旨意拜劉百川為師的。

劉百川除了給萬籟聲傳授羅漢門拳法外,還傳授了少林童子功與傷科療法。萬籟聲說,當年劉百川跟隨楊澄雲老和尚練對打,常常遍體鱗傷。楊澄雲希望他學到的是真本領而不是花拳繡腿,所以在對打時並不手下留情。有一次,劉百川拚出全力向楊澄雲進擊,老和尚到退到牆根,突然推出兩掌,劉百川頓時跌出數丈之外,腦門撞上了井轆轤,昏迷不醒。老和尚連夜跨山澗,攀懸崖,采摘一種“泉果”的草藥,為劉百川治好了傷。從那時起,楊澄雲開始傳授傷科治療技術。劉百川晚年即以此技養生度日。

劉百川不但武功超卓,而且重義氣,講武德,為世人所推重。老和尚正是察看到劉百川正直任俠,才把一身武藝傳授給他。還贈他一條鋼鞭,一把單刀,囑咐他遵守少林戒律,做個正派的人。劉百川始終沒有違反師訓。1929年,萬籟聲參加上海舉辦的全國第二次武術擂台賽,已進入了前五名。他心懷奪魁的雄心,準備拚搏。劉百川察言觀色,即與杜心武、李景林等武林長者一起,極力勸萬不必因爭名次而傷了武林的和氣,終於避免了一場惡戰,給萬籟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0年代,萬籟聲任湖南國術訓練所所長,劉百川為顧問,劉逝世於1964年,享年94四歲。杜心武

杜心武,別號慎愧,湖南慈利縣人。杜心武的家鄉位於湘黔川交界,雜居著苗、瑤、土家、漢等幾個民族。自古以來,山民強悍勇猛。清朝由於政治腐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這一帶匪盜稱雄,打家劫舍,山民們為了自衛,也都舞刀練拳,因此,習武之風大盛。杜心武便是在這種武術風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杜心武為學武拜過好幾個師傅,但真正讓他成為一代大俠的卻是江南怪俠——徐矮師。杜心武初見徐矮師時,想不到江南怪俠竟是一個普通的矮人,內心冷了半截。“如此矮人,能有了不起的本領嗎?”心裏很是疑惑。

徐矮師係貴州人氏,其真實姓名無人知曉,因他個子矮小,人稱徐矮子。這年杜心武滿十四歲,他問徐矮師:“您老有什麼本領,我可以討教嗎?”徐矮子說:“我平庸得很,有啥子本領喲!”杜心武想起介紹人王拳師的囑咐:“千萬不要怠慢他,免得失之交臂。”半個月後,也不見徐矮子賜教,杜心武又不便催問,隻好自己每天操練,徐矮子坐在門檻上抽煙,似看非看,一言不發。

如此過了半年,杜心武不知他葫蘆裏麵賣的是什麼藥。一天,杜心武突然朝徐矮子跪下叩頭,哀求道:“師爺!師爺!您老人家可憐可憐我吧!、我隻求您老教我一點點拳法,稍有進益,我終身銘感不忘!”這次徐矮子沒有生氣,示意杜心武起來。徐矮子敲敲煙袋說:“就先教您練練自然門的內圈法吧!”杜心武將信將疑地應允了。

如此練了三個月,杜心武認為照這樣走圓圈,不知要走到何年何月?因此他要求徐矮子再教些別的。徐斥責道:“你不要小看這內圈法,身、步法與意氣相依,須循序漸進,否則難以練外功。”杜心武不以為然,隻是默默地呆望著徐矮子。徐已看出他的心思,就對杜心武說:“不信,就來試試!”杜心武早就想看看師父的本領,隻是不好啟齒。今見師父自己提出,正合他的心意,連忙問道:“師父!怎麼試法?”徐矮子說:“你來打我嘛!”杜心武高興非常,把手一拱,一個箭步跳了上去,對準徐矮子揮拳便打。不知怎的杜的拳頭雖很厲害,一到徐矮子身上就很滑溜了。他用走內圈的步法,杜心武拳拳落空。

徐矮子也不反擊,卻含笑說:“你那拳頭太小了,不頂用,拿個家夥來打我吧!”杜心武馬上從裏麵搬出兩口鋒利的大刀,說:“師父,您選用一把吧!”徐矮子白了一眼說:“我要那玩意何用,這根煙袋就綽綽有餘了!”杜心武細看那根煙袋,不到尺餘長,又怎能當武器使用呢?焦慮地說:“師父,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徐矮子用激將法道:“不信就試試,盡管使勁砍來,不礙事的!”杜心武站好架式大喊一聲:“看刀!”“喀嚓”一聲,明明是對準徐矮子砍的,卻把旁邊一張四方桌砍成兩半。轉頭去尋師父,隻見徐矮子泰然自若地蹲在方凳上吸煙。杜心武又橫刀一掃,再定睛一看,徐矮子仍蹲在方凳上吸煙。杜心武傻眼了。他丟刀跪在地上,“嘭、嘭、嘭”連叩了三個響頭,心服口服地說:“師父,我算是開了眼界呀!”徐矮子默默地點了點頭:“嗯,這是自然門中的輕功!”從這天起,杜心武不再心猿意馬,專心致誌地從基本功“走內圈”練起。從此功夫日進,曆經數年終於練成自然門的大部分功夫。

一天,徐矮子喚過杜心武,語重心長地說:心武,你的功夫日趨成熟,一個人可以闖天下了,你不要以為我傳給你的就是“神授”,就不取他人之長了。那樣,你將來是會吃虧的。望你做人光明磊落,嚴守武德。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切記:謙受益,滿招損。啊!我現在要去會會北方的友人了……徐矮子對杜諄諄教誨了一番,就告別而去,匆匆消失在崇山峻嶺之間。

1889年,杜心武滿20歲了。他在四川度過了幾年保鏢生活,愈幹愈覺得前途渺茫。當初他自薦保鏢,是為了弄幾個盤纏回家,幾年中的所見所聞,令人忿忿不平之事太多了。馬幫商賈之間爾虞我詐,販毒走私者如行屍走肉,強盜土匪殺人越貨,保鏢同行間相互嫉妒,不是爭名,便是奪利。加之他性格豪爽,為人耿直,不但強盜恨他入骨,連某些鏢師也容他不得。

杜心武本是個有抱負、有誌向的青年,他痛感到自己在江湖上保鏢玩命,實在難以幹出一番事業,因此他決定辭去保鏢之職,回慈利老家。

1900年,杜心武到達日本,考進西京帝國大學,專攻農科。他選學農業,是為了改變自己家鄉刀耕火種式的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杜心武與湖南桃源人宋教仁既是留日同學,又是同鄉,兩人交誼深厚。經宋教仁的介紹,杜加入了同盟會。為了防止清朝密探的暗害,他肩負起保衛孫中山的重任。同時保護孫中山先生的還有長沙的王潤生。

杜心武回國後曾在北京農業傳習所擔任氣象學教授,後當過故宮博物院保管員,後來又任北京西郊實驗農場技正(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師)。在北京期間他先後收了幾名徒弟。第一個便是農大畢業的學生萬籟聲。

萬籟聲早從一些留日歸來的學生那裏,聽到關於杜在日本的傳聞。他第一次慕名去拜訪杜心武時,隻見杜是個中等個子,身體單單瘦瘦,不禁暗中猜疑。寒暄一陣後,萬籟聲便對杜心武說:“我想和您老試試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杜心武謙遜地說:“我許久沒有練武了,恐怕手腳生疏,試試也可,頂不得真的。”兩人站好,相互抱拳施禮,杜心武跨弓步兩手夾肋提氣運意。萬籟聲見杜心武此刻神態與剛才迥然,兩眼光亮照人,在提氣時,身上的衣服像有一股風吹起,這是內氣發出運至外功。萬籟聲是學過拳的,不禁駭然。他收起架勢,恭恭敬敬地拜杜為師。杜心武見萬籟聲心有靈犀,也就收下了他。萬原來武術就很有基礎,自跟杜心武學藝後,如虎添翼,在杭州比武,曾獲冠軍,成為全國有名的武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