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體育運動健將的成長、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人人都有一段艱辛的曆程。可以說,一個體育名將就是一本故事。中國羽壇明星李玲蔚也不例外。
李玲蔚生於浙江省麗水縣。她剛生下來時,體重隻有四斤半,由於身體弱小,不得不放在溫箱裏。出院時醫生對她媽媽說:“這孩子太弱小,恐怕難以養活。”李玲蔚的媽媽聽到這句話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外婆見她瘦得像隻可憐的小貓,就主動提出:“這孩子讓我來撫養吧。”
外婆整天精心地照看小玲蔚,給她喂奶、飲水、吃藥、看病。那時她月月都要上醫院,每次都是外婆抱著她去。在外婆的精心撫育下,這“四斤半”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長得聰明伶俐。
上小學時,李玲蔚回到爸爸媽媽身邊,他們對李玲蔚要求非常嚴格,每天就像完成任務一樣,該睡覺了就得馬上躺下;給她的菜,一定要吃掉,不許挑食;特別是參加體育鍛煉,一天也不能少。在學校裏,體育老師經常鼓勵她說:“你身體這麼瘦弱,天天跟我到操場上跑跑步,打打球,不出幾年準能讓你的身體壯實起來,說不定還能當個運動員呢!”李玲蔚說:“當運動員?!我這個‘小病包’連想都不敢想,隻是覺得堅持鍛煉,總會讓身體逐漸好起來。”就這樣,她抱著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開始參加體育活動時,李玲蔚體質較差,膽子也小,很少參加激烈性的體育運動,拿起籃球準備投籃,一見對方衝過來,嚇得她扔下球就躲到一邊。後來,她看打羽毛球又好玩又安全,於是迷上了它。恰好學校辦起了體育訓練班,把李玲蔚也吸收進去,放學後專門訓練打羽毛球。她想,雖然自己身體條件較差,但不能服輸,非練出個樣子不可!李玲蔚從小有誌氣、有決心、有抱負,這是她以後走向成功的基礎。
爸爸見玲蔚練球達到了著迷的程度,心裏很高興,就特意送給她一副羽毛球拍,拍上還塗著一小塊紅油漆。意思是遇到困難時,看到這塊紅油漆,就不能退下球場。你別說,這一招還真靈,她拿著這個塗了紅油漆的球拍,一連打了好幾年,使她的球技大有提高。這時,小李玲蔚已達到酷愛打羽毛球的程度,一天不打羽毛球,就覺得一天的任務沒有完成,內心有一種空虛的感覺。這種刻苦鍛煉的勁頭,對一個運動員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李玲蔚11歲那年被省隊教練帶到杭州進行短期訓練,但練了一陣子,有的教練見她技術動作不理想,打算把她退回去。李玲蔚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著急。但她沒有向教練求救,而是用加倍的努力來贏得教練的信任。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苦練之後,李玲蔚的球技大有長進,在同隊裏麵已經是佼佼者了。1980年,剛滿16歲的李玲蔚在全國青少年比賽中取得了羽毛球女子單打第一名,又和隊友在全國成年組比賽中奪得雙打冠軍。從此之後,李玲蔚被著名教練陳福壽選進了國家集訓隊。
在陳教練的精心指導下,玲蔚訓練刻苦認真,球藝進步迅速,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技術全麵,戰術多變,能根據不同對手打出不同的刁球,拉吊突擊,步法靈活。日本人稱她是“變化多端的攻擊手”。
對於李玲蔚來說,1983年是個豐收之年。5月,她在丹麥奪取了第三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10月,她在上海第五屆全運會羽毛球決賽中,又贏得女子單打冠軍;12月,她在印尼又登上了由世界高手參加的羽毛球大獎賽女單冠軍的寶座。一年之內連中三元,成為國內外羽壇引人矚目的人物。
1984年,李玲蔚更上一層樓。2月,她在倫敦先奪得全英錦標賽女單冠軍;5月,在馬來西亞與隊友一起奪得世界羽毛球團體錦標賽(尤伯杯)決賽冠軍;7月,她在印尼奪得羽毛球世界杯賽女單冠軍;9月,她在馬來西亞奪得巡回大獎賽女單冠軍。兩年來,在這些重大比賽中,她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曆經六七十場重大比賽,一直保持不敗,其中包括了世界三大個人賽——世界杯、錦標賽、全英賽和尤伯杯賽。
李玲蔚從一個差點被淘汰的隊員成長為一名世界冠軍,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為中國人長了誌氣,我們對她表示敬佩這是自然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一個弱小女子成為一名世界冠軍,不知要付出她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獨臂少年劉強創“三好”
唐山市第一中學有一位獨臂少年,他的名字叫劉強,是三好學生,15歲那年,他曾出席過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為與會代表所矚目。
童年時期的劉強,同許許多多的孩子一樣天真活潑,討人喜歡。1975年唐山的一次強烈地震,劉強不幸受了重傷,截除了右臂。這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他是多麼痛苦啊!可是,他沒有在痛苦中沉淪下去,當他手術後醒過來時,硬是沒有哭出聲來,反而堅定地對醫生們說:“叔叔、阿姨,你們放心!剩下一隻胳膊我也要接好革命班!”在場的醫生都為他的堅強意誌所感動,說這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有出息。
劉強出院以後,雖然隻有一隻胳膊,這無疑給他的生活和各項活動帶來了種種不便,他曾有過苦惱,但他很快又振作起來,背起書包又走進了校門。上學以後,他頑強刻苦,發憤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可是,對一個失掉一隻胳膊的人,尤其失掉了右臂,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過去習慣用右手,突然改左手,而且隻有一隻手,記筆記很慢,作圖、劃線困難更大了,顧了劃線,就顧不了按尺,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他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幾乎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一來,他眼前的學習任務倒是可以完成,但過了一個多月後,他開始感覺到身體由於過度疲勞,健康狀況逐漸下降,上課頭腦發暈,精神萎靡不振,有時竟打起瞌睡來。白天在校學習一天,晚上回到家裏已經感到精疲力盡,很難繼續再學習,學習效果也越來越不好。班主任老師見此情況感到很心疼他,知道他這樣下去非搞垮身體不可。於是,班主任老師把劉強找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一定要注意鍛煉身體,身體垮了,一切願望都無法實現,要做到‘三好’”。劉強聽了老師的一番教導,很受啟發和教育,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為革命鍛煉身體!”打那以後,在他的學習計劃中,增添了鍛煉身體的內容。
對於一個正在讀中學的學生來說,要在課外找時間鍛煉身體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每天都要起早貪晚地在校學習,要擠時間鍛煉身體,隻好比別人起得再早一些。所以,每天東方剛剛泛白,他就在馬路上跑步了,天天堅持二三十分鍾。上體育課時,他也不以身體有殘疾而不參加體育課了,而是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頑強地鍛煉意誌和體力。本來,上體育課,對於一個肢體健全的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和愉快的事,因為中學生活潑好動,願意在緊張的學習中間搞一些體育活動,可這對於失掉了一隻胳膊的劉強來說,倒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特別有些體育項目更是困難。就拿打羽毛球來說吧,原來使用右手,現在隻能用左手,一開始別說打球,就連左手握拍都非常別扭,對方打過來的球接不著、打不準,扣球無力。但他不氣餒,每次課外活動,他總要揮臂幾百次,直到練得大汗淋漓。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鍛煉,他終於能夠熟練地打羽毛球了。除此之外,他還能夠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等。
由於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天天擠出一個小時來鍛煉身體,體質大大增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從他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之後,從未因病請過假,學習成績也大有提高,學校和班級的各項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各項活動走在前頭,帶頭學雷鋒,做好事,成了學校和班級裏的活躍人物和好學生。1978年暑期,他以5門功課總分462分的優異成績,奪得了全市第一名,升入省辦的重點高中,成為全市人人稱讚的“三好”學生。孟氏兄弟辦武館弘揚中華武術
山西省太原市勝利橋畔,一座乳白色樓房矗立在汾河西岸的樹叢中。樓房正麵掛著寫有:“新東武館”四個大字的牌匾,在陽光下分外耀眼。這就是我國第一家民辦的武館。武館的主人是4個同胞兄弟孟紫成、孟金成、孟榮成、孟耿成,還有一位老人是他們的父親孟玉清。
新東武館是一個頗具現代化的武館。靠北有一個800平方米的訓練大廳,靠東有更衣室、淋浴室、兵器室、教室、餐廳、會議室、小賣部等配套設施,靠南有一座精致的二層小樓,是學員們的宿舍。
1984年7月,孟紫成等4兄弟籌建的“新東拳社”得到太原市政府批準。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尚武精神,增強人們的體質,為社會培養更多武術人才,孟氏4兄弟決定在此基礎上擴大武館規模。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籌備,新東武館在1987年10月落成。
孟氏4兄弟在密切合作的基礎上,按照個人所長進行了相應的分工。畢業於大學體育專業的孟榮成負責製訂訓練計劃。被武林人稱為“棍王”的孟耿成,負責技術訓練。館內開設了語文、數學、日語、武術理論等課程,分別由畢業於職工大學的孟金成以及孟榮成、孟耿成授課,旨在培養全麵發展的武術人才。
幾年來,孟氏兄弟在習武、辦學之餘,潛心鑽研武術理論,寫出《孟氏拳一、二、三路》、《少林五花拳》、《猴拳》等武術理論文章。1988年,他們受國家教委的委托,擔負起了為全國大、中、小學編寫武術教材的任務。
電視劇《楊家將》中曾有孟氏兄弟精湛的武藝片斷;電影《南北少林》中的“棍僧”、電視劇《水滸外傳》中的時遷,是孟耿成扮演的。近年來,孟氏兄弟先後在10多部武打片中飾演角色。孟家連續3年被評為“全國模範體育家庭”,“新東武館”被譽為“中國武術界的一脈”。
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親切接見了孟氏兄弟,讚揚他們是“全國的典型”,為中國體育社會化開了先河。孟氏兄弟興辦武館,為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強健人們的身體,也是一件極為有益的事情。竺可楨“智體並重”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浙江紹興東門外的東關鎮。他從小就是一個勤奮學習、愛動腦筋的好學生。然而他的身體卻很弱,為了實現振興祖國科學技術事業的誌向,他小學畢業後,開始刻苦鍛煉身體。
竺可楨15歲小學畢業,他的才學和求知精神,在同年齡人中,沒有哪個能比得上;可是他的個頭卻要比同齡人矮一截,體重要輕十來斤。
自從他進了上海澄衷學堂以後,他的這副單薄病弱的身子骨,竟然成為同學們的譏諷和嘲笑的目標。有一天,在教室走廊上,迎麵走來幾個同學,他們一邊走,一邊對著竺可楨擠眉弄眼。其中一個故意大聲挖苦道:“好一個寒酸的小矮子,準活不過二十歲去……”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回敬他幾句,但他又一想:誰叫我的身子骨長得這樣單薄矮小呢。再說,一個男子漢也犯不著為一兩句惡語,就跟人撕破臉爭吵起來。
晚上,竺可楨躺在床上想:我們祖國災難深重,人民貧窮病弱,被外國人稱作“東亞病夫”。現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罵作短命的人。既然立誌要為拯救祖國出力,那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的病弱身體!
“對!男子漢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楨霍地從床上爬起,連夜製定了一個鍛煉身體的計劃,還選了一條“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貼在宿舍裏,作為警鍾,隨時提醒自己。從那以後,他每天早晨雞一叫就起床,到校園裏跑步、舞劍、做操……有一天清晨,他剛一醒來,就聽見轟、轟、轟的雷聲,密密麻麻的雨點直往下落。今天還要不要按時起床鍛煉呢?“不行”!他心裏說,“有一回間斷,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於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規定的路程。
這樣堅持了一個時期,竺可楨的體質有了明顯增強,再也沒有請過一堂課病假。這時候,全班同學,包括過去譏諷他的那些同學,都異口同聲稱讚他是“智體並重”的模範。
由於竺可楨從小熱愛學習,鍛煉身體,培養了堅毅、勤奮的好品質。終於實現了他為振興祖國科學技術事業而學習的誌向,成為一代著名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