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就會有收入。她練就了一手高超的擊劍技藝和鋼鐵般的意誌。
1978年3月26日的晚上,西班牙首都馬德裏,一輛救護車載著負傷的欒菊傑風馳電掣地駛向醫院。醫生解開纏繞在她左臂上的繃帶,映入人們眼簾的傷口,鮮血直淌,肌肉向上翻卷。這是她在剛剛結束的第29屆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上受的傷。
在這次比賽中,欒菊傑過關斬將,闖入前8名。在決賽階段,她與蘇聯運動員紮加列娃相遇。在激烈的對攻中,紮加列娃的劍斷了。斷劍穿透了欒菊傑的擊劍服,刺進她持劍的左臂。她感到手臂陣陣發麻,僵硬,她意識到自己傷勢不輕,卻沒有停止比賽。她憑著超人的意誌,非凡的勇氣,在受傷和2比1落後的情況下,小欒接連刺中對方4劍,取得勝利。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她拖著帶傷的手臂又連打了4場,奇跡般地奪得亞軍。
1984年2月,在聯邦德國舉行的第23屆世界杯女子花劍比賽中,經過頑強拚搏,欒菊傑奪得了冠軍。這是中國擊劍運動員第一次奪得世界杯賽的桂冠。同年8月3日,欒菊傑在美國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上進行擊劍決賽,參加女子花劍複賽的16人中有15名是西方劍手。在小欒麵前,她們宛若15道銅牆鐵壁。麵對這些強手和世界名將,欒菊傑揚眉劍出鞘,威風凜凜地迎了上去。
劍台上中國的欒菊傑與聯邦德國的漢尼斯狹路相逢。她們是老相識了。行家們都知道,欒菊傑猛烈得如一團火,漢尼斯柔和得如一池水,幾年前,在法國克萊蒙費朗小城,第36屆世界擊劍錦標賽上,“水”澆滅了“火”,這一次,是重演,還是“火”燒幹“水”?人們在拭目以待。
出人意料,欒菊傑一反常態,沒有了疾如風雷的大弓箭步進攻,沒有了銳不可擋的猛刺,勇猛潑辣的欒菊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漢尼斯的翻版、影子——欒菊傑。劍台上,兩個對手以同樣的姿態握劍,不停地變換著身影、劍勢。漢尼斯納悶不已,別扭得要死。預想的對策全都用不上了。欒菊傑胸有成竹,她弓步進攻,得分,小跨步半衝刺進攻又得分,得分,得分。一場龍虎鬥,竟以3比8的懸殊比分告終。
在整個決賽當中,欒菊傑先以5比8淘汰世界錦標賽亞軍畢肖夫,接著直落8劍輕取第1號種子古茲甘努,再連克意大利名將西科奈蒂和羅馬尼亞的丹娜,最後終於技蓋群芳,奪得第23屆奧運會女子花劍比賽冠軍,成為第一個載入奧運會擊劍史冊的亞洲人。欒菊傑震驚了世界體壇,人們送她“天下第一劍”的美名。姚永方東山再起
在中國眾多運動員當中,有很多是帶傷堅持鍛煉,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最終仍然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貢獻,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受到人民的敬佩。說起這樣的人物,在我國體壇上枚不勝舉,這裏給大家講一名我國舉重運動員姚永方刻苦鍛煉的事跡。
姚永方是我國舉重愛好者早已熟知的運動員。他20多歲時,曾兩次榮獲輕量級全國舉重冠軍。
然而,1961年底,正當他刻苦訓練,攀登新高峰時,不幸將腰扭傷了。姚永方覺得,自己雖然局部有傷,卻渾身有勁,仍然可以為祖國做貢獻。他主動要求到常州市化工修建安裝工程隊起重隊去,當一名起重工人。
從姚永方選擇這項工作中可以看出,他內心裏並不想完全放棄舉重這個行當,同時也可以看出他離開舉重隊內心是痛苦的,他之所以選擇“起重”這項工作,是因為“起重”與“舉重”,都是把重物通過一定手段使之離開地,這是它們的共性,而不同的是一個是靠機械動力,一個是靠人的體力,但畢竟都是把重物托起。所以,姚永方多多少少也可以從起重工作中彌補一下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也正是起重工作無時不在激起姚永方重新走上舉重場的念頭,每當一塊重物被高高吊起時,姚永方內心是十分的不平靜。他想著想著,又下決心要業餘堅持鍛煉。他白天堅持工作,晚上抓緊自學起重技術,同時堅持鍛煉身體。開始,腰傷還沒好,他就練仰舉,增強胳膊的勁兒;打籃球,鍛煉身體的靈活勁兒;有時還練長跑,增強耐力。結果隻用半年多的時間,受傷的腰部就恢複了健康。隨後,他又堅持下班後到體育場健身房練舉重,效果很明顯。一連好多年,他從沒因為生病請過假,年年出滿勤,許多緊張艱巨的生產任務,他都搶在前頭,很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1968年6月的一天,又發生了意外。姚永方的左手腕在吊袋時被重物壓斷,造成粉碎性骨折。醫生為他取出了碎骨,鑲上不鏽鋼,縫合了傷口。一個月後,他發現手掌發黑,手指不能屈伸。
為了早日恢複健康,姚永方在治療的同時,又開始了更艱苦的鍛煉。經過一個來月的手指和手腕的屈伸動作的反複鍛煉,傷手開始有了血色,也能微微屈著握拳頭了。但這隻受傷的手仍然無力,就連一個飯碗也端不動!姚永方為此內心十分焦急,他忍著疼痛,開始進行手腕屈伸負重鍛煉。先用木棍鍛煉,一個月後改用鐵管,練了兩個月就耍起了鐵杠子,又過了三個月,他竟然可以練舉重了。可是畢竟是受過傷的腕子,一提杠鈴,手腕受傷部位又酸又疼,使他渾身直冒冷汗。同誌們看了都很心疼他,有的說:“你的腕子剛好一點,歇歇再練不好嗎?當心別把腕子再搞斷了。”可姚永方知道,適量的鍛煉,能鞏固和調整骨折的位置,促進受傷部位愈合,恢複功能。於是,他咬緊牙關,忍著疼痛,繼續練了下去。就這樣,他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循序漸進,逐漸加大舉重的砝碼,經過一年的艱苦鍛煉,他的挺舉成績居然達到了130多公斤!1976年,他東山再起,英姿煥發地參加了江蘇省舉重比賽,獲得了次量級全省第二名。這個成績雖然不算驚人的成績,但對一個曾經遭受過腕子粉碎性骨折的運動員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靠的是什麼?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鍛煉!姚永方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並不滿足,在此基礎上,他仍然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確定了更高的目標,鍛煉更加刻苦。1978年2月底,在一次比賽中,他又奪得了重量級挺舉全省第一名。
他不僅在體育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工作上也越做越出色。1977年,他被提升為起重副工程師。戰鬥英雄岩龍訓練有術
岩龍是在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在一次戰鬥中,他隻身闖入敵陣,連續戰鬥了3個小時,消滅了56個敵人,上級授予他為“孤膽英雄”和“一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
岩龍在戰鬥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戰績,除了他英勇無畏,有過硬的作戰本領外,還與他平時加強體育鍛煉,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分不開。
1978年3月,18歲的傣族青年岩龍入伍時,對連隊的一切都感到新鮮,特別是剛分到班裏不幾天,昆明軍區軍體隊來連裏做了一次軍體表演。軍體隊戰士們個個動作規範,靈活敏捷,剛健有力,使他大開眼界,對戰士們的軍體技術和功夫羨慕不已,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內心裏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象老戰士那樣刻苦磨煉,虛心向老戰士學習,練好身體,學好軍事技術。
決心是下了,可是要想學到一門技術,練好一個動作,並不象吃麵條那麼容易。練木馬時,開始他不是撲在“馬”屁股上,就是騎在“馬”背上,搞不好還摔一跤,一連幾天過去了,雖然能勉強跳過去了,但動作很不規範,離要求相差很遠,可岩龍卻從來不泄氣,不灰心。除了上課訓練時間外,他早晨練、課間練,午休前還要練20分鍾。經過一個多月的苦練,他終於成了全連有名的跳木馬能手,受到部隊官兵們的一致好評。
連隊的射擊訓練開始了,他憋足了勁,一定要練出好成績。他每次除了做完規定的科目外,還主動給自己加碼,別人休息,他還趴在靶位上。為了增強臂力,他把9塊磚綁在一起練舉重,一舉就是30餘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他基本功紮實,身體素質好,技術動作準確,步槍實彈射擊,他9發9中,獲得87環的好成績;間隙蔭蔽射擊,他9發8中,獲“優秀”。連、營、團舉行的7次步槍實彈射擊,他7次“優秀”。
不了解岩龍的人還都以為他天生素質好,其實,岩龍同常人一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所不同的隻是他比別人更能勤學苦練。一分辛苦一分甜,岩龍在各科訓練中付出了千辛萬苦,才換取了“優秀”的成績,這“優秀”成績也是來之不易。一天兩天的苦練是一般人都容易做到的,長期堅持苦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沒有堅強的毅力是不行的。
岩龍持續不斷的苦練,使他入伍不到8個月,就成了全團有名的射擊、投彈能手和軍體標兵。藝高人膽大,體育鍛煉,不僅增強了岩龍的體質,練出了鐵疙瘩一般的肌肉,還使他獲得了高超的射擊技術、鋼鐵一般的意誌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因而在戰鬥中發揮了神威。李連傑——功夫奇才
李連傑(1963—),武術運動員。他1971年開始習武。1974年被選入北京武術隊。技術全麵,擅長刀術、長拳及對練,動作勇猛慓悍,雄健有力。1974年獲全國少年男子全能冠軍和自選刀術冠軍。1975年在第三屆全運會武術比賽中獲全能冠軍和自選拳、甲組規定槍術、自選刀術冠軍。1977年獲全國武術比賽長拳、刀術冠軍。1978年獲全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和甲組規定拳、自選拳、刀術冠軍。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武術比賽中獲全能冠軍和甲組規定拳、自選拳、刀術、對練冠軍。1974年起曾先後出訪美國、墨西哥、菲律賓、緬甸、泰國、幾內亞、貝寧、喀麥隆、伊拉克、敘利亞、愛爾蘭、英國、西班牙等國。1980年在故事片《少林寺》中擔任主角,飾演覺遠和尚,轟動了國內外影壇。不少評論家稱讚扮演主角覺遠和尚的李連傑是“功夫奇才”。1983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李連傑高超的武藝和榮譽來自他的刻苦鍛煉。
1963年,李連傑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上有兄姊四人,他排行第五。兩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在電車公司當售票員的母親,靠著微薄的工資,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經濟困難可想而知。但這從小就鍛煉了李連傑勤儉樸素、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8歲時,他被選入北京市業餘體校武術班。訓練時,教練要求大家一次壓腿兩小時,他一壓就是4小時。一個動作,別人練10遍,他練100遍。進入器械練習時,小連傑訓練更加刻苦,虎口生出一層又一層老繭,又一層層被磨掉……他一天到晚,汗不離身,衣衫脫下來一擰,水淋淋的,每天都練得精疲力盡。
回到家裏,一般都是晚上8點多鍾。小連傑吃完飯,完成學校留的作業,就又到院子裏去練功。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寒來暑往,小連傑經過幾年的刻苦訓練,終於練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動作速度快,一個套路五六十個動作,他能在1分20秒內一氣完成,而且臉不紅,氣不喘,造型舒展大方,招式幹淨利落。各種器械他都能運用自如。比如刀術,他可以連續揮刀200次,而且剛勁奔放,變化莫測。
1974年,全國武術比賽在西安舉行,他一舉奪得全國少年全能冠軍,這是他在武林初露頭角,當時他隻有11歲。
1975年,第3屆全運會武術比賽在北京舉行。剛滿12歲的李連傑為了給自己加大難度,大膽地參加了成年組的比賽。他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帶傷奮力拚搏,終於戰勝了所有對手,登上了個人全能冠軍的寶座。由於李連傑潛心鑽研,刻苦練功,他終於在以後的比賽中,又連續5屆蟬聯全國武術全能冠軍。北京市體委為了表彰他,給他記特等功一次,並授予“勇攀高峰突擊手”的光榮稱號。李連傑在榮譽麵前,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武術道德,每次勝利之後,他都為自己確立新的或更高的奮鬥目標。
1974年,李連傑隨中國武術代表團訪問美國期間,在六大城市表演了21場,受到美國公眾的熱烈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鬆和國務卿基辛格,特意在白宮接見了中國武術代表團,盛讚中國武術,尤其讚揚了李連傑的精彩表演。
代表團離開美國回國時,路過香港,停留一周,應邀表演4場。李連傑英俊的體貌,傑出的功夫和極強的表現力,立即受到在場的長城電影公司董事長傅奇的注意。1979年,當《少林寺》的電影劇本寫好物色演員時,傅奇首先想到了李連傑。
為了發揚祖國武術,振奮民族精神,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武術後繼有人,李連傑慨然加入《少林寺》劇組。在電影中扮演一個角色,並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麼容易,有真功夫還要充分地表現出來,這需要經過一定的特殊訓練才行。李連傑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虛心求教,反複琢磨,刻苦訓練,終於很快適應了拍電影的要求。在我們看過的許多武打片子中,大部分是用替身和特技鏡頭拍攝下來的,而《少林寺》這部功夫片中的所有武打鏡頭,不用替身,不用繃床,不用特技,一切全是真刀、真槍、真功夫。李連傑將自己學過的各家拳術和器械本領,彙集一片。當這部影片放映時,李連傑獲得極大的讚譽。1982年,他被日本評為世界十大影星之一。“小病包”變成運動健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