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金兵大舉入侵,嶽飛投軍參加抗金隊伍,打仗十分英勇,多次立功,被升為八品秉義郎。他在宗澤帳下時,一直保持著“每出必捷”的記錄,所以又被宗澤提升為統領。公元1129年,金兵渡江南犯,宋兵聞風而逃,隻有嶽飛率部英勇抗擊。在公元1130年4月的一次大戰中,嶽飛率兵奮勇拚殺,結果殺得金兵大敗,金兵被殲3 000餘人,橫屍15裏,一舉收複了建康。由於他戰功赫赫,又被提升為鎮撫使。
1134年,嶽飛率兵北伐。在他渡江時,發誓說:“飛不擒賊帥,複舊境,不涉此江!”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殲敵數十萬,取得了北伐的勝利,嶽飛再立戰功。到他32歲的時候,已經從一個普通將領提升到節度使的地位,跟當時的名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並駕齊驅了。
就在這個時期,他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詞《滿江紅》,抒發了他抗金的壯誌豪情。詞的上半闋是: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宋高宗曾經為他建一座住宅,嶽飛推辭了,他說:“敵人還沒消滅,哪裏顧得上家呢?”有人問他說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太平,嶽飛回答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嶽飛平時十分注意練兵,部隊休整的時候,他也帶將士穿著鐵甲衝山坡,跳壕溝,要求像打仗時一樣嚴格。有一次,他兒子嶽雲在騎馬衝山坡的時候,因為戰馬失足,摔倒在地。嶽飛知道了,狠狠責打了嶽雲。別的士兵看到主將對自己的兒子也這樣嚴格,就格外認真操練了。
嶽飛帶兵紀律特別嚴明。一次,有個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來縛柴草,被嶽飛發現,立刻按軍法嚴辦。嶽家軍行軍經過村子,夜裏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請他們進屋,沒有人肯進去。嶽家軍中有一個口號,叫做:“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經過這樣的嚴格訓練,嶽家軍將士士氣旺盛,作戰勇猛。嶽飛在作戰之前,總是先召集將領,共同商量作戰方案,然後才出戰。所以打起仗來,每戰必勝,從沒有打過敗仗。
南宋有嶽飛、韓世忠等一批名將,再加上各地百姓組織的義軍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來是有條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顧嶽飛等人反對,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稱臣,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這樣金朝算是把陝西、河南一帶土地“賞還”南宋。
公元1140年10月,金朝又撕毀和約,發動全國精銳部隊,以兀術為統帥,分四路大舉進攻。不到一個月,根據和議還給南宋的土地,全被金軍奪去。宋王朝麵臨覆滅的危險。宋高宗這才不得不下詔書,要各路宋軍抵抗。嶽飛得到這個命令,立刻一麵派部將王貴、牛皋、楊再興等分路出兵,一麵派人到河北跟義軍首領梁興聯絡,要他率領義軍在河南、河北包抄敵人後方,嶽飛坐鎮在郾城指揮。金軍統帥兀術得知嶽飛進兵,大為恐慌,連忙召集部下將領一起商量對策,接著兀術就和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帶大軍進攻郾城。
嶽飛先派他兒子嶽雲領著一支精銳騎兵打先鋒,並對嶽雲說:“這次出戰,隻能打勝仗,如果不能打勝,回來就先砍你的頭!”嶽雲答應了一聲,就帶頭衝上陣去,奮勇拚殺。宋軍隨著嶽雲,殺得金兵屍體遍地。
兀術敗下陣來,就調動他的“鐵浮圖”進攻。“鐵浮圖”是經過兀術專門訓練的一支騎兵,這支人馬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三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叫做“拐子馬”。
嶽飛看準了拐子馬的弱點,命令將士上陣時都要帶著刀斧,等敵人衝來,專砍馬腿。馬砍倒了,金兵跌下馬來,嶽飛就命令士兵出擊,殺得金軍人仰馬翻。嶽飛揮舞長槍,數十次衝入敵陣。在這次戰鬥中,共殲滅金兵5 000餘人,使兀術喪失了全部精銳。兀術聽到這個消息,哭得挺傷心,說:“自從起兵以來,全靠拐子馬打勝仗,現在全完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呀!”
嶽飛每戰必勝,靠的是什麼?除了他帶兵有方、作戰勇猛之外,他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和苦練武藝,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嶽飛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超群的武藝,讓他身先士卒,率眾衝殺是不可能的。陸遊健身八法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大詩人。
陸遊一生創作詩歌很多,流存9 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渾雄豪放,表現出渴望恢複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但有些詩詞也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
陸遊一生精力充沛、體力很強,且壽命很長。究其原因,他有七條健身方法。
一、掃地。陸遊身邊經常放著一把笤帚。當他讀書、作詩累了的時候就灑水掃地、掃完屋裏掃屋外。他認為,這樣不但周身得到充分活動,同時又淨化了環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舒筋骨,平氣血,省按摩。他曾寫詩讚這種鍛煉方法:
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
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
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
不如掃地潔,延年直差易。
二、騎竹馬。當他掃過幾次地,地也很幹淨了的時候,已經沒有必要反複掃地了,可身體又感到疲倦,到了該運動的時候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整理一下書籍,擦一擦桌案、茶幾等。把這些活兒也看作是一項運動,從不叫別人做。同時他也常和孫輩一起操起竹竿,夾在胯下當馬騎。他也和孫輩一樣,一手扶著竹竿,一手舉得高高地不住搖晃著,就像手拿著馬鞭,嘴裏不住吆喝,不停地喊著、跳著,直到渾身出熱汗為止,才休息片刻,又坐下來讀書、寫字。
有人笑話他,說他這是鬧著玩。他卻說:“我是根據吳普的一句名言而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嘛!人要常活動才能永葆健康。”
他曾為騎竹馬寫了一首詩:
整書拂幾當嬉戲,
時取曾孫竹馬騎。
故故小勞君會否,
戶樞流水即吾師。
三、散步練劍。陸遊有一個飯後必散步的習慣。尤其是晚飯後,他還要到較遠的地方去散步。在散步時,他總是帶著醫書,腰上佩著劍。偶爾遇到病人就給他們免費治病,看到草藥就隨時采集。
散步不僅鍛煉了他的身體,同時也為他的詩作增添了新的內容。陸遊寫了許多關於散步的詩作。如《步至西村》、《雨後散步泠園》、《登太平山》、《遊春》等。
關於練劍,陸遊也有詩記載,“少年學劍白猿公,曾破浮生十歲功。”正因為他少年時有十年練劍的功底,所以他不但練就了嫻熟的劍術,更練就了他英勇無畏的精神。
有一次,他遊覽南部大山時,遇到了一隻猛虎,陸遊臨危不懼,英勇搏鬥,竟殺死了這隻虎。
四、登山。登山是鍛煉全身心的活動,陸遊就很愛登山。他遊覽了不少名山,直到60歲登山遊覽時,都不要人扶。他的《看鍾》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乘除尚喜身強健,60登山不用扶。”說明陸遊登山的工夫已經不是一日之工了,沒有長期鍛煉,不可能有“60登山不用扶”的強健身體。
五、按摩。陸遊喜歡按摩健身,他的不少詩談及按摩,如《自歎》詩中有“飯罷寬腰習按摩”之句。《自解》詩道:“先生要是常談爾,吐納餘閑即按摩。”《病減》詩雲:“病減停湯煲,身衰賴按摩。”在《幽居》詩中亦有“朝晡兩摩腹,未可笑幽居”之句。
六、愛勞動。在陸遊的許多詩中,幾乎俯拾可見。他的《小園》詩這樣自述勞動:“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陽一徑科。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遣懷》詩道:“不動成羆臥,微勞學鳥伸。”《秋日遣懷》亦雲:“晨幾手作墨,午窗身碾茶。豈為要小勞,亦以禦百邪。”從這些詩可見,陸遊很注意以勞動鍛煉身體,消除疾病。
七、多吃粥。陸遊愛吃粥,特別老來幾乎每餐不離粥,他的《食粥詩》雲:“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粥易消化,老年人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故常吃粥可以減輕胃腸負擔,也是健身良法之一。
八、愛書法。“九月十九柿葉紅,閉門學書人笑翁。”愛好書法也是陸遊延年益壽的重要方法之一。他在《草書歌》中道:“此時驅盡心中愁,捶床大叫狂墮幘。吳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書法可陶冶性靈,所以書法家多長壽,而書法中的草書,則更能傾瀉感情,調節情緒。
陸遊一生多坎坷,若不是他有這麼多的愛好情趣,又怎能獲得“已迫九齡”的高壽呢?
在許多人看來,掃地、擦桌子、整理書籍、騎竹馬、吃粥、書法等,這些身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並不能鍛煉身體,特別是“掃地”、“擦桌子”之類的事情,很少有人重視,可這些在陸遊那裏卻變成了鍛煉身體的項目,而且作為一種養生之道長期堅持,並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這說明,體育鍛煉並非一定要有專門的設施和場地。其實,體育鍛煉就在每個人的身邊,養生之道就在生活之中。隻要善於發現、善於利用,並且有一種健身養生的思想意識,很多活動都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忽必烈以整潔取人
衣著往往體現一個人的風度氣質和自我修養,展示著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在社交場合這樣做,既表示了你尊重對方,同時也維護了你的自尊。
在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裏,曆來注重在社交中如何待人、以什麼形象與人交往的問題。在衣著方麵,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共識:與人交往,衣著要整齊、幹淨、美觀、合宜。衣冠不整是一種既不禮貌又失自尊的行為,被認為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衣著看似生活中的細小之事,但它與人的社會形象、思想形象、文化等方麵密切相關,不可小視。我們雖然不能完全以衣冠取人,但有時人的衣冠,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文化修養。僅從這一點來講,以衣冠取人又有其合理的一麵,中國古時候忽必烈就曾以衣冠不整辭掉了應聘者。
忽必烈(1215—1294),元代皇帝。關於他的曆史功過,我們在這裏且不去評說,但有一件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據說忽必烈在位期間,有一次元代胡石塘應聘入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時,胡石塘沒有發現自己所戴的帽子歪斜著,顯然是一幅衣冠不整的形象,開始忽必烈並沒有直言這件事,而是先問他都學過什麼,胡石塘答道:“治國平天下之學。”忽必烈笑著說:“你連自己的一頂帽子都戴不端正,還能平天下嗎?”於是便沒有起用胡石塘。
胡石塘因為一頂帽子戴歪了,便丟了官,聽起來似乎是一則曆史笑話。後人不少都責怪忽必烈在著裝方麵的要求太嚴厲,不應以衣帽取人。這話也不無道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衣著打扮上,確實可以看出他的個性、修養,以及由此推測他的工作作風、生活態度,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服飾往往能給人起到看外表知內相的作用。
自從我們的祖先告別了野蠻蒙昧時代,踏進人類文明社會的門檻之後,衣著服飾也隨之進入了文明時代,衣著從滿足蔽體禦寒的需要逐步進展到審美的需要,並開始為人類交往服務。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形成了豐富多采、風格多樣的服飾文化。就衣著展示文化身份來說,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一方角巾和一把折扇、20世紀30年代青年的一件長袍和一條圍巾、50年代的一件中山裝和一支鋼筆,都顯示出知識分子的高雅。
中國曆朝曆代都重視衣著服飾的社會作用,對不同社會身份的人,衣著穿戴有著嚴格的規定。一部二十四史,朝朝代代離不開《車服誌》、《輿服誌》、《章服品等》等。從中國古代衣著服飾的變化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活動的日益發展、複雜,衣著服飾的穿戴也應根據場合的不同而有了差異。用衣著服飾來展示社會地位和等級差別,這固然是封建糟粕,但人們應根據交往場合的不同穿著相應的服飾,已成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待人接物中的一種良好禮儀,世代沿續下來並構成我們民族以禮待人的一部分,應當發揚光大。
衣著打扮的整潔、美觀、大方、得體,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情趣、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它是“禮儀之邦”的具體體現形式,代表著中華民族在待人接物方麵的良好儀態。因此,我們應注意衣著儀表,學會怎樣來穿戴打扮自己,以此來豐富、美化我們的生活,充分展示時代風貌。俞大猷練武講求實用
俞大猷(1504—1580),字誌輔,號虛江。福建晉江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也是一位用武術訓練軍旅的武術家。
俞大猷出身貧寒,少有大誌。他自幼喜歡讀書、習武,知兵法。嘉靖年間中武舉,曆任參將、總兵等職。
俞大猷年輕時,曾從江南名師李良欽習荊楚長劍,他習武刻苦,不僅劍法高超,鉤、刀、槍、鈀等器械也樣樣精通,尤其擅長於棍法。明代名將戚繼光的棍法,就受到俞大猷的指點和傳授。李良欽見俞大猷練武刻苦,而且非常得法,長進非常快,所練劍法很有特點,李良欽稱許他日後必天下無敵。
嘉靖二十一年(1543),俺答犯山西,詔選天下有將帥材者,俞大猷自薦求用,然而不為兵部尚書毛伯溫所賞識,所以辭歸了他,隻任他為福建汀漳守備,從此他開始參加禦倭戰爭。他轉戰於江浙閩粵,屢立奇功,與戚繼光齊名。嘉靖34年(1555)的浙江王江涇之戰、嘉靖42年(1563)的福建興化之戰、嘉靖43年的廣東海豐之戰,都是他指揮或參與的著名戰役。他用兵先計而後戰,常常用風馳電掣之師,擊敵於不意之中,所以他用兵數十年,未曾有過敗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