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果斷決策,製勝千裏(1)(2 / 3)

機遇,有時候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命運,而且還可能關係到我們的生命。最讓人可惜的是,人們並不是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機遇能改變自己的一生,於是他們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不僅無法認識哪個是機遇,更無法談到利用機遇來改變自己命運了。這就要你有一雙善於抓住機遇的銳利的眼睛,隻有如此,才能時刻洞察到機遇。

若想成大事者,不僅要有創造機遇的能力,同時還要有抓住機遇的勇氣,就像在漫漫的長夜裏等待黎明一樣,太陽總是在黑暗的時刻才升起的。迅速抓住機遇,才能成就你的美好人生,才能成就你的偉大事業。

做事絕招:

要想速戰速勝,就須出手迅捷,抓住時機。機遇有時候就是這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隻有出手迅捷之人,才會受到別人的青睞。善於抓住時機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二、先發者製人,後發者製於人

古人有雲:“先發者製人,後發者製於人。”這裏所說的就是能夠“先發製人”,想要先發製人就必須有絕對優勢,以對敵形成“以石擊卵”之勢。孫子講的“先為不可勝”就是在戰爭中爭取的主動權。隻有具備了強大的實力,才會有“若決積水於千仞之奚”、“以鎰稱銖”的優勢,才有出戰製勝的主動權。

三國時期,曹軍南下,周瑜正確地估計當時形勢,堅決主張抵抗。曹操派蔣幹去勸周瑜投降。周瑜早已猜中來意。為了先發製人,周瑜一見到蔣幹,就對他說:“子翼(蔣幹字子翼)不辭辛苦,遠涉江湖到我這裏來,莫不是替曹操來做說客嗎?”蔣幹被這一問,隻好推說是前來拜訪老友。周瑜特意陪同蔣幹參觀江東的營壘、倉庫、軍資、器仗,表示自己的實力非常雄厚,暗示他打消勸降的幻想。蔣幹在周營小住三天,未敢提起勸降之事。隻得回江北向曹操複命說:“像周瑜這樣有才氣的人,不是用言辭能夠說動的。”曹操的如意算盤因此落空。

不僅我國古人懂得先發者製人的戰略,即使是在外國,許多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深知其理,甚至把它運用到社交和生活交往當中。

在美國的曆史上,詹姆斯·波爾克是美國曆任總統中身材最瘦小的。當總統出現時,人們總是蜂擁而至,爭相同總統握手,詹姆斯·波爾克並不會像其他的曆屆總統一樣,怕被那些爭睹他風采的人踩死或握手握痛,從而躲到被首都平民戲稱為“棚屋”的加茲比飯店過夜。對於想同他握手的人,詹姆斯·波爾克總是先發製人力爭主動,那麼他的經驗是什麼呢?他曾神秘地向別人介紹了他的經驗:“當我看見某個身強力壯的人朝我走來時,我總是搶先一步,抓住他的指尖,同他來個親切握手……”

詹姆斯·波爾克總統已經把“先發製人”充分地活用到了生活當中,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尷尬和麻煩。

1941年初,意大利在北非戰場節節敗退,兩個月之內被英軍殲滅10個師。1941年2月6日,德國決定派軍隊援救意軍,隆美爾被任命為援救意軍的德國非洲軍軍長。

從2月11日起,隆美爾開始到非洲了解情況,不久他了解到敵方一個新的變動:英軍王牌第七裝甲師撤回埃及進行休整和補充,該戰區由剛從英國調來並且都是新兵的第二裝甲師的一半兵力來接管;澳軍第六師也調換成了第九師,而該師有一部分兵力因補給上的困難還未開到前線。英軍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德國前來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貿然行動。與英軍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爾沒有等待德軍全部到齊,便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和條件,采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此時,德軍第五戰車團和意軍的一個師已經開到前線。3月15日,隆美爾把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組成混合縱隊,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迅速向南挺進了450英裏。這次行動,給了英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同時還獲得了在非洲條件下作戰怎樣進行裝備和如何長途行軍的經驗,為以後的進攻打下了基礎。

3月24日清晨,隆美爾又指揮德軍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地和飛機場,英軍被迫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並立即占領了可以控製這一帶高地的梅爾沙隘道以及比爾鹽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在那裏構築工事,準備長期固守。這時,隆美爾麵臨著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齊之後再進攻,還是馬上就行動的問題。如果等待後續部隊到齊再行動,那麼,就急需解決水源問題,況且這還會給英軍一段喘息的時間,而英軍利用這段時間構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那時再進攻將會非常艱難,而且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另一個辦法就是使用現有兵力繼續向梅爾沙隘道進攻,一鼓作氣,窮追猛打,一舉擊敗敵人。隆美爾決定不給英軍任何喘息的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打擊敵軍,變被動為主動。

3月31日晨,敗退的英軍還未站穩腳跟,德軍開始向梅爾沙隘道發起攻擊。鏖戰,德軍在傍晚攻克了該隘道。第二天,德軍又向阿吉打比亞發起攻擊,一天便占領了阿吉打比亞四周的地方。在這次戰鬥中,隆美爾為了迷惑敵軍,不讓敵軍知道自己的實力,他用汽車改裝成許多假戰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於隆美爾靈活使用機械化部隊,閃電出擊,不給敵軍喘息機會,不到一個星期,就迫使英軍從昔蘭勵口的東界後退400英裏,隻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托卜魯克的部隊。英軍因為隆美爾指揮作戰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與特點用兵,常常以少勝多,從被動變為主動,因而稱他為“沙漠之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