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3 / 3)

2.消除“代溝”

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多強調繼承而忽視創新,在許多觀念上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分歧,而家裏的子女則往往強調跟上時代潮流,認為父母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老古板、不開化、死腦筋。於是,兩代人便常常會在觀念的繼承和創新上各執一詞,認知上的分歧又往往影響到兩代人感情的融洽和心理相容程度,甚至心理距離還可能因此而拉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代溝”。對這一問題,正確的認識態度和處理方法是:首先,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意見,因為父母也是希望子女更好;其次,提倡長輩與晚輩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在新舊觀念轉換磨合的過程中,各自加強學習。當然,作為老年人,也要學習了解新事物、新觀念,尤其是子女不要把傳統觀念中一些優秀思想一並拋棄,這樣方能使兩代人達到認識上的一致和行動上認同,也會使家庭關係更和睦,老年人的精神會更愉快。

3.尊重和忍讓父母

有位名人說過:“老人的心與兒童的心是同樣脆弱的。”

要尊重老人的自尊心,不頂撞老人。老人年輕的時候,被人頂撞幾句,全然不放在心裏,因為他是朝氣蓬勃的強者。而到了老年期,進入了“弱勢社會團體”,是否得到別人的尊敬,成了他生存的第一價值。老人受到子女的頂撞後,會感到羞辱、窩火、嫉妒,因此,對於老人的意見,首先要耐心聽完。切莫中途打斷。聽完之後,應盡量擇其合理部分,充分肯定,並按照老人的意見去做,特別要注意,千萬不能在親朋好友麵前調侃、頂撞老人,這樣最傷老人的自尊心。

如果出現矛盾時,作為子女,要深知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心態,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他們和睦相處,從精神上、生活上多關心、多體貼。發生矛盾,意見不合,看法不同,辦事方式有差異時,盡可求同存異,不挑剔,不斤斤計較,做到多理解,多寬容,多退讓。切莫為區區小事“麥芒對針尖”而對老人大發脾氣,惡化家庭氣氛,增加老人的心理壓力,從而避免發生不測事故。

4.多陪父母閑聊和善聽“嘮叨”

與老人閑聊是子女的義務。老人由於深居簡出,社會信息不靈,所以老人非常希望有人經常與他聊天、閑談。許多老人當子女回到家裏時,常常會像小孩似的找出許多話講。而子女由於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常有意無意地回避與老人的交談。這是老人最難以忍受的。

要與老人敘舊。老人不願丟失人生的價值,昔日的生活、事業是他們值得珍藏的東西,過去意味著自己勇敢、幸運、智慧,過去,也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種“動力”,所以家人要多與父母回顧他們的曾經往事,以及當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不要嘲笑老人的“兒童行為”。有些人到了老年,會變得情緒變化無常,喜歡聽讚揚的話,講出話來也多少有點無知、天真。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到老年,心理上表現出的回歸兒童的現象是正常的。這就需要子女理解老人的這種返樸歸真的心理。多觀察、體貼他們,多為老人提供新的樂趣。

要善聽老人的“嘮叨”。人到老年,話就多了,尤其愛在兒女麵前嘮叨,傾訴一下心中的喜怒哀樂,這是一個不好改變的客觀規律。就那麼一點舊事,這次說了,下次還講,一點兒新鮮感也沒有,這時候,作為子女要理解老人。善聽老人的“嘮叨”,是保證老年人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方麵,這應當引起每個家庭、每個兒女的重視。善待老人的“嘮叨”,其本身就是一種孝敬。

5.順從父母

對待父母不僅孝,還要順。有一篇文章,講一位老人特別想用自己的勞動,給孫子孫女買禮物。他每天去撿塑料瓶,他的女兒對此非常不滿意,認為是給她臉上抹黑,於是她堅決不讓老人再去撿。她把老人接到家中,並不讓孩子再見老人。結果老人一句話也沒說,過了一兩個月就無疾而終。這篇文章最後提到了孝敬老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老人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作為子女,不要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代替老人的想法。

百德孝為先,孝不僅是一種美德和責任,也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的人品是值得懷疑的,他的心態也是不健全的。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人來說,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