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去世時70歲,她有五個兒子,也是五家輪流供養。她的五個兒子,家家都建起了新房,可這五棟新房,都沒有老人的位置,把她晾在一間破舊的老房子裏。老人感到自己十分孤獨、寂寞,想叫一個孫女與她做伴,但大人們不同意,隻好作罷。最讓老人感到吃力的是,五家都住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吃起飯來很不方便,尤其是刮風下雨,或者晚飯。有幾次,老人吃完晚飯後,已經都8點多鍾了,外麵又沒有月亮,走起路來很不方便。有時在晚上8點多鍾,她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十分艱難,竟連手電筒都沒有。是她的兒子們都窮嗎?不是。缺乏的就是一個字:孝。更不用說會有人幫老人洗衣服、曬被子了。老人實在受不了那份苦。最後,竟也選擇了服毒身亡以了此一生,很悲慘。
孝與不孝隻在於一個人的心念之間,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人更應知此道理。
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有1.3億,約占總人口的10.2%。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3億左右,占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贍養老年人也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因為子女不孝,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事件時有發生。子女不孝是一個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越來越嚴重的話,它將會危及我們整個人類的存在。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傳統觀念下,如果所養的子女不孝,勢必會動搖這個觀念,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既然子女不孝,要子女又有何用?如此一來,老年人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呢?結果可想而知。
贍養父母是人類生存的一條基本規則,每個人從生到獨立都離不開父母的撫養和嗬護,當父母年邁時,子女又贍養父母,如此下去,人類才能夠繁衍生息下去。
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規則,任何人違反了這個規則,都會受到輿論和良心的譴責,甚至是法律的製裁。一個人不孝於父母,他也無法取信於他人,甚至無法立足於社會。
古語說,孝為百行先。它反映我們中華民族,曆來都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標準。孝敬父母是我們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一個擁有親情的人是幸福的。反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唾棄,他也毫無親情可言,一個漠視親情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的人品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我們知道,孝順父母首先要保證他們物質生活無憂。除此之外,我們更要在精神生活上多花心思。
1.常回家看看
看過國外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想看到他的兒子,可兒子一直沒有出現。護士查房時,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護士的手,把她當作了自己的孩子,護士便搬來一把椅子,在床邊陪坐到天亮,一直到老人的手僵硬。這篇文章使人很感動,說明老年人在生命將盡的那一刻非常渴望親情,希望兒女能在他的身邊。
“兒女們各自成家或出去打工了,有時一年也難得見個麵。”、“日子越過越殷實,但閑下來的時候卻覺得很無聊。”一項由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完成的調查表明,我國農村現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獨居的和沒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獨寂寞的比例更高。
孝順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麵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現在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麵,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有首歌《常回家看看》中唱到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隻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