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夫這次隻好改口說:“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著問:“為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夫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這時,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夫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西周時期的宋國是地處中原腹地的一個小國。自周武王滅商,由周公賜地封侯以來,這個由殷商後裔掌管的小國統治者一直過著苟且偷安、無所作為的生活。乃至春秋末年,強大的齊國起兵攻打宋國時,宋王還沒有警覺。他雖然派了人去了解齊兵進犯的情況,但是對打聽消息的人提供的情況並不相信。他派的探馬回來說:“齊兵已經迫近,都城裏的人都很恐懼。”
宋王身邊的大臣卻說:“他這種說法分明是在動搖人心,是一種‘肉自生蟲’的表現,自己先從內部腐爛了。以宋國的強大和齊國的弱小而論,哪裏就會危險到這種地步呢?”
宋王聽了這樣的解釋,立即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個探馬。緊接著,宋王又派一個人再去了解齊兵的動向。使者回來以後說的情況和前一次沒有兩樣。宋王憤怒之下又殺了這個使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宋王竟一連下令殺了3個使者。
隨後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出去偵察。這個人出了城沒走多遠就發現了齊兵。他在回城的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問道:“齊國馬上就要兵臨城下,宋國的都城危在旦夕,你現在打算到哪裏去?”
弟弟回答說:“我受宋王之遣出來偵察敵情,沒想到敵人已經這麼近了。我正想回城報告敵兵迫近、國人恐慌的情況,但是又怕落得如同前幾個使者那樣的下場。講真話會死,不講真話被人發現恐怕也會死,所以此刻我不知如何是好!”
他哥哥對他說:“你千萬不能再報告實情了。隻要不是立即就死,即使齊兵攻破了城池,你還有一線逃生的希望。然而你若報告了實情,肯定會比別人先死。”
弟弟按照哥哥的意圖去做了。他回報宋王說:“我出北門騎著馬跑了好大一陣工夫,連個齊兵的影子也沒見到。剛才進城後我看到各家各戶都很安定。”宋王聽了這話非常高興。那些粉飾太平的大臣們借機表功地說:“先前的那幾個探子真死得應該。”歡喜之下,宋王賞了這個使者很多金錢。
此後不久,城門外齊兵旌旗如林、殺聲震天。宋王看到大勢已去,悔之莫及。他在倉皇之中帶了幾個護身的將領,匆忙跳上馬車逃跑了。
因為形勢緊迫,沒有人去追究這個撒謊的使者。他趁都城上下一片混亂,逃離了宋國。後來他在別的國家竟然成了一個大富翁。
宋王及其寵臣都是好諛者,結果弄得國破家亡。
明朝中期,明英宗十分寵幸太監王振。王振是個奸佞小人,恃寵專權,朝廷內外,沒有人不害怕他。
當時,北方瓦剌逐漸強大起來了,有覬覦中原的野心。朝中許多大臣也都看清了這一點,紛紛上書要求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防,以阻止瓦剌的入侵。可王振事先早已收到瓦剌首領所饋贈的許多好處,為了討好瓦剌首領也先,王振極力反對這項建議,說瓦剌友好和善,而且兵少力薄,不能也沒有必要如此設防。明英宗也聽信了他的話,不在北方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