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也有不少重諾守信的事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決定討伐原國。
戰前,晉文公親自部署作戰方案,到士兵中作動員。他與士兵約定:“根據我們的軍事力量和原國的戰鬥力,我們能夠速戰速決。以十天為期,降服原國。”
戰爭的進程出乎意料。原國士兵在強大的晉軍麵前,頑強應戰,盡管傷亡慘重,給養困難,卻決不肯投降。
十天已到,原國雖岌岌可危,仍在勉力支撐。晉文公為遵守諾言,堅決下達了撤離的命令。軍官們認為,若不趁原國疲憊一鼓作氣收服它,將坐失良機。他們紛紛向晉文公進諫:“隻要再堅持兩天,原國就會完全崩潰,隻有投降臣服的路了。”
晉文公堅定地說:“君主言而有信,是國家得以昌盛的珍寶,也是軍隊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的珍寶,為了降服原國而失掉如此貴重的東西,值得嗎?”
這一仗晉軍雖未獲勝,晉文公遵守諾言的名聲卻傳遍天下。
第二年,晉文公又發兵攻打原國,這一次他與士兵約定:“我們必須堅持到底,直到征服原國為止。”
原國人聽到這個約定,知道敗亡已難避免,戰幕尚未拉開就投降了。
要獲得守信的形象並不容易。最要緊的一條是:別答應你無法兌現的事。古人雲,輕諾必寡信。這不僅是一個主觀上願不願意守信的問題,也是一個有無能力兌現的問題。一個人經常答應自己無力完成的事,當然會使別人一次又一次失望。
熱心腸的人,很樂意幫助人,從來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幫忙的請求。可是,當別人對他滿懷期望時,他由於根本沒有兌現的能力,結果既讓人失望,又損害自己的名聲。
有一個年輕人,在銀行工作。他過去的老師想開一家公司,卻缺少資金,便去問他能不能幫忙。他想:“這是老師第一次找自己幫忙,怎麼能拒絕呢?”當即一口答應。可是,他畢竟剛參加工作不久,還沒取得說話的資曆,老師的貸款請求又不完全合乎規章,所以,當老師租好門麵,請好員工,等著資金開業時,他這裏卻拿不出錢來,搞得很被動。
老師大怒,責備他說:“你這不是捉弄我嗎?你即使不想幫我,也不該害我!”
他能說什麼呢?隻好苦笑而已。
《道德經》說:“夫不信者,有不信焉!”意思是說,別人不相信你,是因為你說話不講信用。
有的人自己覺得很講信用的,不知道別人為什麼老是對他投來懷疑的目光。究其原因,問題很可能出在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上。平時空口許下一個諾,以為不是大事,不放在心上。可是,生活中並沒有多少大事,當你一次次在小事上失信,就給人形成一個不講信用的牢固印象,被看成是—個不值得信賴的人。這時,再想改變別人對你的成見就很難了。
如果我們許下了承諾,因客觀原因確實無法兌現,應該怎麼辦呢?當然隻能誠心誠意地向對方道歉,以求得諒解。
即使我們做不到“一諾千金”,但也要盡量做到信守承諾。信守承諾不僅是為人處事的一種良好的品德,也是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的基本素質。需要注意的是,在許諾之前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兌現能力,別答應你無法兌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