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活到老,學到老(3 / 3)

9.重複讀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複是學習之母。”對有些難懂的書,他堅持一讀再讀,直到懂了記下為止。他說: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問題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問題的膚表的見解,再瀏覽許多章節,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

讀書能增長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內涵和修養。現代的人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讀書,我們實在不應該把讀書這個好習慣丟掉。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是不行的,即使再忙,我們也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有選擇地讀一些好書。

最後,我們來談談用腦的問題。

學習需要用腦,有人擔心會把腦子累壞了,也常常為自己的腦子是否夠使而感到懷疑。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大腦接受、儲存和綜合各種信息的潛能是極其巨大的。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是由成百上千億個細胞組成的,具有極大的貯存量,可以在每秒鍾接受十來個信息。一個信息單位叫做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這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一百萬億個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實際上,普通一個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隻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麵的峰麵。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隻用了自己大腦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則更少,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且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和第四門就會容易許多。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眾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現代科學研究的新發展認為“生命在於腦運動”,因為人的機體衰老首先是從大腦開始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長到十歲以後,每十年大約有百分之十控製高級思維的神經細胞萎縮、死亡。信息的傳遞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但這不要緊,如果堅持腦運動和腦營養的適應,則每天又都有新的細胞產生,而且新生的細胞比死亡的細胞還要多。

英國兩位神經生理學家科斯塞利斯和米勒曾指出,“人大腦緊張工作開始越早,持續的時間越長,腦細胞老化過程就會越慢”。

科學家還作過這樣的試驗,他們將73位平均年齡在81歲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組;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受人監視組。結果表明,勤於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3年後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健在。而思維遲鈍組死亡12.5%,受人監視組死亡人數達37.5%。

日本科學家對200名20歲到70歲的人進行實驗觀察發現: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60歲時其思維能力仍很敏捷,而年方30就不願多動腦的人,其腦細胞功能在急劇下降。西方科學家對16世紀以後歐美出現的400名傑出人物進行壽命研究,這400人中壽命最長的是那些大量用腦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平均壽命79歲以上。如瓦特83歲,巴甫洛夫79歲,羅素98歲。英國劇作家、社會活動家蕭伯納享年94歲,晚年仍有劇作問世;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堅持用腦到84歲,發明成果1100多項;法國的一位女鋼琴家104歲還能登台演奏;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歲寫作《黑色的火焰》,轟動世界。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幾位著名大思想家:孔丘73歲,荀況75歲,孟軻83歲,墨翟92歲。這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都是很了不起的長壽者。我國著名學者馬寅初一生坎坷,由於勤於用腦活到90歲;我國現代氣象學的開創者竺可楨,上中學時身體虛弱,還患肺病,有人斷言他活不到20歲,但他一直堅持學習,不斷奮鬥,活到85歲,貢獻卓著。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必要擔心自己的頭腦會被用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的一生,如果間斷了學習,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落伍。我們一定要有一種好學的心態和習慣,學習必備的知識,學習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一個人如果不想枉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學習,永遠不要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