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自信是成功之基(2 / 3)

無疑,李陽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源於他的自信。

一位哲人說得好:誰擁有了自信,誰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居裏夫人有句名言:“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高爾基也指出:“隻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願。”古往今來,成功人士雖然從事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經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對自己都充滿自信,由此激勵自己自愛、自強、自主、自立。

有了自信,就會奮發圖強;有了自信,就會有百折不撓的努力;有了自信,就會有戰勝疾病的勇氣;有了自信,就會有成功的希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由於性格、心理、社會、文化等原因,對自己缺乏信心,並為此而感到痛苦。

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起自信呢?

1.正確認識自己

自信是要建立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胡思亂想是不行的。自信是在自知基礎之上,而且是正確的清楚的自知。因此,要有自知之明,善於徹底地分析自己,正確地找出自己的優缺點。

自我認識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我們在認識到自身的優點時,就要充分地表現自我,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幹,以增強信心。同時,找到自己的弱點後,就要設法補救,用適當的行動和措施正確地補償自己,變不利為有利,這樣才能產生自信。

2.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過分追求完美,過分苛求自己。這種心理狀態能使人自尊心過強而自我滿足感過低,稍受挫折和失敗,就容易危及對自己的信心。事實上,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缺陷。對於弱點、錯誤和失敗,大可不必過分苛求自己,更不該輕率地否認自己。

3.以勤補拙,增強信心

自信來自勤奮,來自刻苦,來自付出。沒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血汗鋪墊,不會有亞運、奧運會金牌。因此,要建立自信,必須積極向上,勤奮學習,開闊視野,積極與人交往,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學會迅速捕獲信息,不斷用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我,更新自我,這是動手“砍柴”之前的必要準備。

說到自信,我們不能不說一說自卑。

所謂自卑,就是自我輕視,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氣,因而產生畏縮不前、不思進取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

自卑的人往往自慚形穢,懷疑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把自己想成平庸之輩而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嚴重地束縛了自身內在潛能的發揮,也因此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機遇。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於學習或工作,未及動手,先產生自卑心理,從而不去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久而久之,大腦的思維能力漸漸萎縮,本來能做好的事情卻不能做好。有的人甚至會產生自暴自棄、消極厭世的思想,後果十分嚴重。

自卑常以一種消極防禦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遷怒、自欺欺人、焦慮緊張、不安等。自卑使人變得十分敏感,經不起任何刺激。

自卑對人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處理得好,會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尋求優越感,而處理不好就將演化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消蝕人的鬥誌,就像一把潮濕的火柴,再也燃不起興奮的火花。而長期被自卑籠罩的人,不僅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而且也會誘發生理失調和病變。最明顯的是自卑對心血管係統和消化係統有不良影響。

自卑的人,總哀歎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點比別人的強處,越比越氣餒,甚至比到自己無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麵前就臉紅耳赤,說不出話;有的人遇上重要的會麵就口吃結巴;有的人認為大家都欺負自己因而厭惡他人。因此,若對自卑感處置不妥,無法解脫,將會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墮入犯罪的深淵,或走上自殺的道路。不良少年為了逃避自卑感會加入不良集團。與此同時,長期被自卑感籠罩的人,不僅自己的心理活動會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上也會引起變化,最敏感的是心血管係統和消化係統,將會受到損害。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