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這種思想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他讓人們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時時想到更遠大的一些目標。他認為,“明天的生活一切都會比今天好。”凡參與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的人都應以此為目標,努力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也就是金錢)來改善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有首禪詩說:“塵沙聚會偶然成,蝶亂蜂忙無限情;同是劫灰過往客,枉從得失計輸贏。”世界本是一顆顆沙子堆攏來,偶然砌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蝶亂蜂忙,人們就像蜜蜂、蝴蝶一樣,到處飛舞,癡迷忙碌,正所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人生一世,勞苦一生,為兒女,為家庭,為事業,最後直到生命之火燃盡,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頭來終是一場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羈絆。那些人們拚命想要得到的東西,最終還是不能真正屬於自己。
人在旅途,終點卻是死亡,同為劫灰過往客,又何必太執著於金錢與財富,不如換一種思路,將賺錢當成一種樂趣,既使自己衣食無憂,又為社會累加財富,讓明天變得更美好,也不失為經商的一大成就。
行走在官場:周旋塵境不流俗
官場,一直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化人的潛在理想,我們總是講出世和入世,與其聯係的就是為官與隱居為民,更多的人更是通過隱居以揚名,從而得到當朝統治者的征召。這種官場文化從古代的吏治到現代的公務員文化,其本質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其職責卻有些一脈相承的味道,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到“為人民服務”,其核心還是為民謀福利。
但事實卻與這個理想大相徑庭,都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人行走在官場,終被名利迷暈了,糊塗了雙眼,心也隨之變質,從而走上一條看似富貴的不歸路。前幾年出現的暢銷書《滄浪之水》,就是展示官場文化的書,裏麵似乎在傳達一個理念,你在這個位置上,就必須做這個位置的事,否則總有一天因你的格格不入,而被這個場拋棄。於是很多人就從眾了,隨俗了,貪汙腐敗了,玩忽職守了,最終是鋃鐺入獄。
官場如戰場,這話一點都不假,為官,需要保持一顆清白的良心,要做到同流世俗不合汙,周旋塵境不流俗。
老子《道德經》有一句話講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或許聽來略顯晦澀,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世的方法。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對這種生活態度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濟顛和尚,以其佯狂應世,遊戲風塵,為人排憂解難,看似瘋瘋癲癲,實則一切了然,表麵嬉笑塵世,實際心懷慈悲。後人有詩讚曰:“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讚歎不盡,而說偈言。”一個鞋兒破、帽兒破、身上袈裟破的行腳僧,一個人人都笑罵的癩頭和尚,卻是一個行走紅塵懲惡揚善的活佛,這便是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行走在官場要衝而不盈,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汙,周旋於塵境有無之間,卻不流俗,混跡塵境,但仍保持著自身的光華。而將“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運用得得心應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中唐時期的郭子儀。
郭子儀被唐德宗稱為尚父,尚父這個稱謂,隻有周朝武王稱過薑太公,在古代是一個十分尊崇的稱呼。由唐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唐明皇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率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係於郭子儀一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