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間所事堪惆悵 十一(2 / 2)

九皇子素有賢名,學識武藝都是皇子中一等一的,又曾帶兵勤王,又曾親自打開京都城門,在朝在野都深孚眾望。但這些全部都是個人素質,不能說他個人好,將來就一定會是個合格的國君。將來一切都是未知的,現在看著再好,日後也可能變得不好,現在完全不看好,日後也有可能大放異彩。所以這些都不是他們選擇九皇子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景帝的遺詔。

為了避免內亂,新國君必須是有獨一無二的理由、能讓絕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的人。

景帝的遺詔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

因為這是最有分量的砝碼,先帝傳位於九皇子!這一句話,就可以讓支持其餘皇子皇叔的勢力提出的所有借口,都立即不堪一擊,也可以讓絕大部分被中原文化熏陶出的儒者甘心服從。遺詔一出,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但是推舉新君是一回事,拿出遺詔就是另一回事了。

帝王普遍把身後名看得比生前事更重。遺詔上說青瞳是篡位的,這在青史上是最嚴重的指控了。

青瞳的確是篡位的沒錯,這點不止霍慶陽,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清楚,除了上古三皇五帝,哪裏會有那麼溫和的禪讓?禪讓之後不到一年景帝就死了,哪能沒有蹊蹺?隻不過青瞳率軍打回京都,她確實有坐這個位置的資格。古來篡位的皇帝不在少數,隻要當時這皇帝有資格、能讓人服,日後也有擔當、能對社稷好,做到這兩點的每個曾經篡位的皇帝的位置都坐得穩穩的,青史上也未曾留下罵名。

不過這一次的情況不同,這是先帝親筆所寫的遺詔,那就沒有人能給她掩飾了,她無論做了多少好事、多少大事,她的名聲都將因這一筆而遭受莫大損害。

所以霍慶陽心中難以接受,激烈地反對。

楚惜才等人勸說他沒有結果,就不想等他,直接拿出遺詔。可是楚惜才去乾清宮拿的時候,卻發現遺詔不見了,問守門的護衛,卻說隻有霍元帥進來過,而且是他們發現遺詔的當天晚上,霍慶陽就進來過了。想必他終究不放心別人,竟然一早就將遺詔拿走了。

事情頓時陷入僵持,沒有遺詔的支持,九皇子繼位的呼聲依舊較高,卻沒有十足的把握,眼看內亂不可避免。

幾天之後,那個醫術高絕的青年白隨雲來到霍慶陽府邸,他們談了一夜,不知道說了什麼,隻看到第二日清晨,那青年抱著一封黃綾離去,而霍慶陽,一夜之間,白發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