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陽回到營中,命人送白隨雲去王庶營帳,自己回到中帳,略作準備就出了門,第一件事便是去見田澤等人,既然最艱難的現實都接受了、最艱難的決定也下了,拖延就不是軍人的習慣了。
楚惜才、田澤、武本善、霍慶陽……幾個平素關係好的人在一起策劃起來。黨派其實就是這麼形成的,共同目標或者共同利益將若幹人聯係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黨派,如今他們幾個就是一黨成員了。朝中現在早已經暗中黨派林立,不差他們這一黨。
目標明確,剩下的就是推誰登上皇位的問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很可能帶動整個朝堂的權力大洗牌。
要讓霍慶陽選擇,他當然選擇九皇子王庶。並不是因為王庶和他交好,他登基對自己有好處,而是眾多皇子中,他了解的隻有這一個,放心的也隻有這一個!他有信心,九皇子登基能對大苑社稷好,能對大苑百姓好。
但是誰做皇帝的事情,他一個西北行軍主管可決定不了。
如果前麵的皇帝是個十分弱勢的,朝中就會出現一個有絕對權威的強勢臣子,那麼他自己就可以決定新皇人選,反對聲音成不了氣候。比如當日青瞳繼位,便是蕭瑟籌劃經年之後的結果。反對的人當然有,卻沒有一個人有蕭瑟在景帝朝中那般分量,也就沒有能力反抗他策劃很久之後做出的決定,所以青瞳繼位,並沒有引起大規模的內亂。
但青瞳自己是個強勢的皇帝,所以她執政時朝中各個勢力基本是均衡的,哪怕是楚惜才、武本善這等親信,甚至相國蕭瑟,都沒有這麼大的分量了,霍慶陽就更加沒有辦法了。
於是在人們心目中,新皇人選就有了好多個,支持誰的人都有一些,各種勢力漸漸分化成不同派別,彼此鉤心鬥角、暗中鬥法。
這些事當然都是暗中進行的,並沒有擺到桌麵上來。中原文化熏陶出來的黨徒,本就習慣暗中進行,一切都要有了足夠把握才會說。等擺到桌麵的時候,基本都是塵埃落定的時候。
朝中早已經激流暗湧,這是無可調和的矛盾,恐怕古老的大苑王朝,馬上就要迎來新一輪的奪位之爭。
但是大苑現在能經得起內亂嗎?經濟好不容易因新政而複蘇,社會好不容易因戰勝而安定,難道氣剛剛喘過來,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內亂嗎?中原大地上的貧苦百姓,為什麼要一次次承擔高官世家欲望產生的苦難?
楚惜才、田澤、範愈籌、鄭當時、汪幕涵……一部分忠國的大臣終於達成了共識,要想不掀起內亂,那就需要盡快確定新君的人選,讓其他人斷了念頭。並且這個人選必須是有足夠理由,能讓大部分人都認可的人選。
在眾多姓苑的皇子藩王中,他們最終還是看好九皇子。讓他們把目標定在九皇子身上的原因,並不是九皇子這段時間的表現征服了他們,九皇子從青州起兵以來的種種表現雖然可圈可點,讓他們喜歡欽佩,卻都是一個將領的優異表現,並沒有做一個統帥該做的事。從這些隻能看出他愛國、有擔當,卻不能看出他將來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