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實戰篇:書本上學不到的人脈經驗(1)(2 / 3)

後來,這件事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漢武帝很是欣賞,他又被朝廷提拔為中大夫。這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尊敬,又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經驗總結:

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互為存在、相互轉換的。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而有些事情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愛吃看得見的小虧,反而吃了看不見的大虧,正所謂“抓了芝麻,漏了西瓜”。總能見到一些人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別人爭得麵紅耳赤,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弄得頭破血流住進醫院。何必呢?如果你去問他們:“為了些小事有必要弄成這樣嗎?”他們肯定會信誓旦旦地回答:“人爭一口氣嘛!”或是“憑什麼我要吃虧?”其實,如果想順利解決這些小事情,辦法隻有一個,凡事多謙讓別人一些,自己吃點小虧,就萬事大吉了。

吃虧是福,關鍵在於心,在於不計較小小得失。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吃虧的人實在太少,這並不僅僅因為人性的弱點讓人很難拒絕擺在麵前的誘惑;更是因為大多數人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能舍棄眼前小利而爭取長遠利益。

真正人際關係的成功者,在人群中最受歡迎的人,都是讓大家覺得能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占到便宜的人,所以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是時不時吃點小虧的人吃虧就是占便宜。我們都應該記住,這是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擴大人際關係網絡的最好辦法。如果樣樣都想占便宜,那最後一定會吃虧,而且還可能吃大虧。

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是一個不怕吃虧的人。17歲的時候,李嘉誠就開始自己做生意,當時有一家貿易公司向他訂購一批玩具輸往國外。當時貨物已卸船付運,可向對方收取貨款。忽然,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來電通知,外國買家因財政問題,無法收貨,但貿易公司願意賠償損失,然而李嘉誠並未要求賠償,因為他想留下一個空間,建立互信的關係,以求日後有更多的生意機會。

不久,李嘉誠開始專營塑料花。一天,一位美國人突然找他,說經貿易公司的負責人推薦,認為他的廠是全香港最大規模的塑料花生產企業,決定訂購一批塑料花。突如其來的訂單,讓李嘉誠深感意外,因為當時他的廠房並不太大。後來,李嘉誠才知道,從前那個貿易公司的負責人認識這個美國人,告訴他李嘉誠是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夥伴,為他說盡好話。這位美國人最後給李嘉誠6個月訂單,更成為他的永久客戶。

李嘉誠曾經說過:“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這就是現實生活的得失之道。小處吃虧,大處受益,暫時吃虧,長遠受益。如能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時時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就是智者的選擇。

專家點撥:

1.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互為存在、相互轉換的。

2.真正人際關係的成功者,在人群中最受歡迎的人,都是讓大家覺得能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占到便宜的人。

3.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重要

如何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如何讓一般的朋友關係變得深厚牢固,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別人困難或危急的時候,恰當地給人以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關鍵時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好,錦上添花也許可以讓對方感謝你一時,而雪中送炭卻能讓人銘記你一生。

案例分享:

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的塑膠業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當時,石油危機波及香港,而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並抬高物價,致使許多廠家停產,瀕臨倒閉。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李嘉誠向各個廠家伸出了援手。他倡議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並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與國外直接交易;同時他們所購進的原料,降低價格,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於是,進口商的壟斷就這樣被打破了。之後,李嘉誠還將長江公司的1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場一半的價格賣給了一些瀕臨倒閉的廠家。在這次危難之中,有幾百家塑膠業的廠家得到了李嘉誠的幫助,他因而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此後,李嘉誠在業內的威望更大,而他的生意也越來越順利了。

經驗總結: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雪中送炭就是要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當大家都送的時候,你的作用就顯現不出來,別人也無從感受到你的誠意,但是在他在危難時送他,他就會感激你。在困難中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人將會記得很久,感受也最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