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鄉願思想也。孫悟空的思想與此相反,他是不信這樣的,即是說作者吳承恩不信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惡。他的除惡,即是行善。所謂“此言果然不差”,便是這樣認識的。
——讀《繪圖增像西遊記》批語(《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74—75頁)
名句溯源:
“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出自《繪圖增像西遊記》:
大聖鼓掌大笑道:“快活!快活!自從歸順唐僧,他每每勸我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此言果然不差。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性命。”
難點注解:
《西遊記》是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在民間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創作的一部長篇神話小說。吳承恩(約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留下毛澤東批語的這個版本,是光緒辛卯年(1891)上海廣百宋齋校印的《繪圖增像西遊記》,全十冊。本書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鬆林三藏逢魔》敘述的是,孫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逐回花果山後,作法打死來花果山掠殺眾猴的千餘獵人的故事。“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是唐僧經常教導孫悟空要行善除惡的一句箴言,後用來規勸別人多行善事,不做惡事。
摘用賞析:
《西遊記》是毛澤東讀書生涯中最為喜愛的一部文學作品。他非常欣賞書中敢於衝破清規戒律束縛、同強大天庭力量抗爭、與各種妖魔鬼怪作鬥爭的主人翁——孫悟空。在他的著作、講話中,也常常以孫悟空為例作古為今用的借題發揮。
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中,談到與日本帝國主義開展包圍和反包圍鬥爭時,毛澤東形象地比喻說:“我之包圍好似如來佛的手掌,它將化成一座橫亙宇宙的五行山,把這幾個新式孫悟空——法西斯侵略主義者,最後壓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1945年10月重慶談判期間的一天,毛澤東會見陳立夫,談話中以孫悟空自喻,批評了國民黨發動十年內戰的事情。說道:“我們上山打遊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不服氣,自己堅定是齊天大聖。可是你們連弼馬溫也不讓我們做,我們隻好扛槍上山了。”1949年3月5日,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作報告。在談到準備和南京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的問題時,他說:“我們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領南京,然後在北平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並定都北平。我們既然允許談判,就要準備在談判成功以後許多麻煩事情的到來,就要準備一副清醒的頭腦去對付對方采用孫行者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裏興妖作怪的政策。隻要我們精神上有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就可以戰勝任何興妖作怪的孫行者。不論是全麵的和平談判,或者局部的和平談判,我們都應當這樣去準備。”甚至在毛澤東的詩作中,也有取材孫悟空的作品。上世紀60年代,蘇聯不斷向中國施壓,蘇中關係逐漸惡化。“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隻此敢爭先”的孫悟空形象又勾起了毛澤東思緒。1961年11月17日,他寫下了“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的著名詩句,表達了不懼壓力的堅定決心。
實際上,毛澤東之所以如此喜歡《西遊記》,其原因不僅在於欣賞該書的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認同作者謳歌的敢於抗爭的精神。這種精神,恰與自己的性格不謀而合。這一點,從他批閱與《西遊記》相關研究文章中也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