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是催生智慧、善用智慧的點金之石。人生的成功貴在行動,而人生的行動需要大腦的思維來支配。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人生不同的命運。
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是在不斷培養與不斷開發中形成的,而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年齡越小,其思維能力發展的可塑性就越大。因此,作為青少年,應當從小就加強對自己思維能力的培養,全麵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為自己人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思維能力是催生智慧的點金石
思維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與哲學家都認為思維是人腦經過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特有機能,並把思維定義為: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的規律性所做出的概括與間接的反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思維過程是高級的心理過程,它是在人們感覺、知覺、記憶等過程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且比這些過程更複雜。思維過程主要是通過對感知的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第一步是接觸外界事物,產生感覺、知覺和印象,這屬於感性認識階段;第二步是將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逐漸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產生認識過程的飛躍,進而構成判斷和推理,這屬於理性認識階段。
例如:看見圖畫裏的人物穿著棉襖,這是感知過程,是對圖的直接反映。青少年通過看圖,知道畫麵上的那個地方很冷,這不是直接感知得出來的,是由於看見人們穿棉襖而推想出來的,是間接的反映。我們為什麼能夠從穿棉襖想到天氣很冷?這是因為過去曾經有過多次直接經驗,天氣很冷的時候,人們就要穿上厚衣服,穿上棉襖。把這些經驗概括起來,我們就知道,冷天穿棉襖,穿上棉襖的天氣是冷天。由此可見,思維過程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間接,二是概括。
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聯係隱含在事物表象的背後,如果沒有思維,就不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聯係。所以,思維是人們認識世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一個人的思維發展不足,思考力差,就會隻看到事物的表象,抓不住本質。
為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該利用一切機會,讓自己透過事物的表麵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2.積極拓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複雜的腦力活動,自然比較艱苦,但青少年應當養成喜歡思考的良好習慣。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裏貼著一條雷諾茲爵士的語錄:“人總是千方百計地逃避真正艱苦的思考。”在這一句後麵,愛迪生加上自己的一句話:“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把思考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樂趣,有了這種熱愛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覺,思維訓練就能不斷取得成果。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青少年要培養自己“凡事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倡存疑,他認為有疑問的學習才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他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存疑的精神,反對那種沒有疑問的學習,他還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例如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說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實例。第一個同學說:“雞蛋能變小雞。”老師點了點頭,又問:“為什麼呢?”第二個同學答完“不知道”後便坐下了。第三個被突然點了名的學生動了一下腦筋後回答說:“因為它是生的。”顯然,第一個同學是對課本的複述,第二個同學是不動腦筋的緘默,第三個同學雖用詞不當,但卻用自己的思維觸及了“生雞蛋具有生命力”這個相對真理。
在平時學習中,青少年還要培養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習慣。例如,在作為鍛煉青少年思維能力體操的數學課上,不應隻是要求自己做的題答案正確,還要讓自己在掌握算理、算法、編題、解題、用簡練準確的語言敘述自己思維的過程中,使自己思維的每一步都有條理、有根據,符合邏輯法則。
青少年還應培養自己一問多思的習慣。一問多思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自己有較大的思維廣度,不滿足於對問題已有的一個答案,而是通過多思做到一問多答,一題多解;二是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對問題的思考不能淺嚐輒止,不要滿足於目前對這一問題的思維結果,而要持之以恒地反複思考,使認識日益深入,直到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為止。
一位數學家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就數學來說,它的推理十分嚴謹,但是往往掩蓋其原始思想。如果僅僅是看懂了推理的過程,還不等於掌握其精神實質。過去我們在學習時,對於數學上的重要概念或定理,在將其含義和推理搞清楚後,還要仔細推敲:前人是如何發現和建立它的?有什麼背景?如果我們處於他當時的境地,將要怎樣做?定理的證明思想是什麼?定理的條件是否都必不可少?結論能否再加強?是否可以舉出反例?經過這樣一係列的深入思考,認識和理解就會不斷加深,對這內容就真正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