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序漸進
宋朝大學者朱熹介紹他的學習經驗時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在他看來,讀書有一定的計劃,從基本的書讀起,由淺入深,讀懂一本再讀一本,切不可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
許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種急於求成的心理,使自己不能紮紮實實地學進去。巴甫洛夫告誡青少年朋友們說:“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循序漸進。你們從一開始工作起,就得在積聚知識方麵,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
那麼,怎樣才能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呢?首先,要培養循序漸進的習慣。讀書時,要防止和克服急躁情緒,要靜下心來。一本書讀完後,想一想是不是讀懂了,如果沒懂,就不要放下。剛開始這樣做時,可能有點不習慣。因為人們讀過一遍的東西,再讀第二遍時興趣就會減弱,注意力就會下降。這時,要用意誌來強製自己耐心地再三再四地堅持讀下去。積以時日,終成習慣,將獲益匪淺。
其次,要訂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沒有計劃地亂讀,會打亂知識的程序,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兒深,一會兒淺,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要把學習計劃訂好,讀書前要選定學習的方向,看自己學哪門。如果青少年確定學習語文,那麼,最好請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一下,按語文學習內容的內在邏輯訂計劃,明確哪些是基礎課程,哪些是必讀書籍,哪些是參考資料,應該先讀什麼、後讀什麼。學習計劃要做到長遠打算和短期安排相結合,訂出每天、每月、每年的學習內容和措施,一邊實施,一邊檢查,一邊調整,促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向知識高峰邁進。
最後,還要及時填補基礎知識的漏洞。由於貪多求快是人們常犯的毛病,所以在青少年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常常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漏洞。這些漏洞不填補起來,會使整個知識基礎不牢固,影響將來知識結構的形成。
(2)習慣用筆
人的記憶是靠不住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好濫筆頭。”隻有用筆記下來,才能永遠不忘。勤用筆,是自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古今中外,學者總結出來,並行之有效的經驗。
用筆,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畫重點、加注釋、寫摘要、列提綱、做劄記(包括心得、體會、感想、意見、疑問等)等都可以,沒有固定的格式。
以自學數學為例。一般說,可采用一種書為主要讀書,三兩種同類書作參考。知識深淺要適當。太淺,則獲益不多;太深,啃不動,會事倍功半。重要的定義、定理都要寫下來,特別是推導和論證過程必須要詳細寫出來。一般來說,書通常寫得很精練,有的過程有時省略。但學的時候卻要一步一步仔細推演,特別是遇到“顯而易見”、“讀者自證”的地方,千萬不要輕易放過。
記筆記不能機械照抄,要完全理解之後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消化過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幾本書參照著看,互相比較推敲,難題有時會迎刃而解。實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放一放,把疑點記下來,暫時跳過去,往下進行,以後再回過來研究。這個辦法古人叫做“闕疑”,這是不得已才使用的辦法。
記筆記是要花時間和精力的,但這是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有了筆記,即使學習中斷了很多年,一看到自己寫的筆記,有關的記憶也會很快重現出來,借助筆記的幫助,可以盡快地從中斷的地方接著往下學,無需再走回頭路了。
如果不記筆記,即使當時學得很好,隨著時間的消逝,記憶逐漸淡薄,最後幾乎是忘得一幹二淨。用到這些知識時,除了重新翻書而外,別無他法。而書中所載,這時候看起來也多半是似曾相識,難以一下子理解,要想弄明白,還得從頭開始。
(3)多問為什麼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事物間的因果聯係是普遍存在的。又由於因果關係的多樣性、可重複性,我們就必須尋找有效的、可靠的探求因果聯係的方法,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奧秘。
把握事物因果聯係的方法有助於我們學好各門科學知識,也有助於我們提高思維能力。
探求因果聯係的方法運用於學習,可幫助我們建立知識網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舉一反三。
古人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現在,有不少青少年的學習,隻是裝進現成的知識和結論,既無疑,又不問,學習如一潭死水。這樣隻能扼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俗話也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從科學發展的曆史看,一些科學領域重大的發明和突破,往往是從“疑”開始的。
青少年還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碰到什麼問題都要想一想,這樣有助於青少年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對一個平常注意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由於有些問題早已想過,這樣,他學習起來,搞起研究來,就可以比別人少用時間,而且也有可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讀書學習是一個苦差使。但如果你應用了科學的方法便像是劃著輕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一般在學習中駕輕就熟了。到那時,你也可以在知識的世界中走出一段路,給人類留下一些或深或淺的腳印。
7.閱讀可以使人獲得豐富的知識
書籍是全人類有史以來共同創造的財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好書是一封出席各種社會、體驗各種生活、結識各種人物的邀請信,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讀好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操,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種傾聽他們演講和他們展開討論的方式。
著名曆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裏,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裏,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說閱讀是人生的一種享受,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說的:
(1)閱讀使人獲得知識
每個人都時時需要知識,時時需要閱讀。背書包的年代,除了讀課本以外,也讀《黑貓警長》、《數理化自學叢書》、《約翰·克裏斯朵夫》……因為每一個青少年麵對的世界是那麼浩瀚,你所需要的知識遠不止於語文、數學和其他課本所講的。一般而言,在學生階段,青少年僅僅學到了一點最基本的知識,或者說,它僅僅為你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離開學校,你才知道要學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更何況,過不了幾年,你在學校學到的那點知識也可能變成老朽,需要更新了。所以,中學或者大學畢業後的路怎麼走,書本會及時指導你。
我們的人生是如此豐富,每個人所需要的知識是那麼廣博,沒有哪位全能的導師可以完全指點,隻有請教記盡古今事的書籍。在那裏,有人學到健康知識,有人雲遊世界,有人獲得相夫教子的訣竅,有人領略到修身齊家的道理,更多的人則吸收了新的知識與技能。大到確定人生觀,掌握專業知識,小到如何理解一個字的含義,怎樣燒麻辣豆腐;遠到倉頡造字的故事,近到昨天的體育賽事,無一不在書本的覆蓋之內,無一不能從閱讀中知曉。我們應該因此而由衷地感謝閱讀,感謝書本。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學術論著使人擺脫愚昧無知,而文藝著作使人擺脫粗野和庸俗。”的確,書這種東西,隻要是內容健康的,無論高雅還是通俗,無論是潛心研讀還是順手翻翻,都會給人以知識的力量。
(2)閱讀可以開闊人的眼界
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講出了一個樸素的哲理: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站在更高的地方;要想使自己的視野更開闊,就必須不斷地學習知識,提高自己。
一位學者曾經說過:“曆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句話說明,喜愛讀書、知識廣博的人,可以使自己變得明智、靈秀、周密、莊重、善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眼界在閱讀中開闊,開闊為知行服務。”通過廣泛的閱讀,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以實踐來檢驗知識的正確性,那麼眼界就會隨著認識的加深而不斷開闊。
8.為了高效學習需要提高觀察能力
觀察是獲得知識的重要環節,是人的智力活動的源泉。正如作家伯特羅所說:“真理存在於我們之中,並且隻有通過觀察才能認識。”研究表明,人們獲取信息,75%是通過眼睛的觀察來獲得的。所以我們說觀察是獲取外界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
達爾文這樣評價自己: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達爾文正是通過不斷的觀察實踐而發現了大自然的規律。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憑借敏銳的觀察能力而獲得新發現的例子是很多的。
在物理學中發現電流的不是物理學家卻是一位解剖學家。意大利醫生、解剖學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過程中,偶然地觀察到,在放電火花附近或在雷雨來臨之際,與金屬相接觸的蛙腿會發生痙攣。這使他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又做了其他一些實驗,終於發現了電流。另一個例子是,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得到了一個直徑一英尺的大聚光鏡,在閑玩中他拿它來聚集日光照射各種物質,當他照射到氧化汞時,發現放出的氣體能燃燒,氧氣能助燃就這樣意外地被發現了。
不過,“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還要用腦袋“看”。“用眼睛看”和“觀察”,在本質意義上有很大區別。每天,映入我們眼簾的信息極其豐富,卻很少給人留下印象,更難說有什麼發現和收獲了。這是因為,觀察和看雖然都是用眼睛,但是,觀察是有目的的,是要尋找、要發現、要認識;而看的目的性不太強,主要的動機隻是有所感覺,並不追求一種理性的認識。正是這種差別,使得觀察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而看的印象則比較淡漠,也就不易從中有所發現。
可見,觀察力對我們青少年來說,也是追求成功所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青少年在鍛煉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帶著問題去觀察
青少年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觀察某種事物,要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樣的觀察,收獲大、印象深。俗話說,事事留心皆學問。青少年要留心身邊的現象,特別是要用心去想,觀察的目的性越明確,收獲也往往越大。
比如瀏覽名山大川,收獲的大小與我們是否帶著問題去看、去觀察是有很大關係的。同樣是登泰山,一個想了解泰山腳下的風俗人情或想了解那裏的曆史文化的參觀者與一個走馬觀花隨意瀏覽的人,收獲當然也就大不相同了。
(2)要邊看邊想
青少年在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判斷,隻有這樣,才能把握觀察對象的特點,不斷有所收獲並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高爾基有一次和兩個作家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飯店就餐,坐定之後,他建議來一次觀察比賽。大家約定對新進來的一位顧客進行瞬間觀察,然後分別說一說觀察所得印象,看誰說得最準確、最細致。不一會兒,一位顧客推門而入。高爾基凝神注視了一下後,很快就掌握了他的主要特征:臉色蒼白,身穿灰色衣服,一雙手細長而且發紅。作家安德列耶夫看得十分馬虎,連衣服的顏色也沒說對。而另一作家布寧卻觀察得十分準確、細致,不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戴著一條帶小花的領帶;不僅看到他雙手細長且發紅,還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還根據此人的舉止、神色,判斷此人可能是個騙子。大家向飯店的主人一打聽,結果竟不出布寧所料。
為什麼布寧觀察得這麼細、這麼準,連高爾基也甚為佩服呢?就因為他在凝神觀察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積極的思維,對觀察對象進行了敏銳的分析、比較與判斷。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間萬物也都有不同於他物的獨特特征。要提高觀察能力,青少年要努力發現此事物不同於他事物之處。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得依靠持之以恒的鍛煉,觀察力的養成與發展也是如此。在學校裏,有經驗的教師會經常引導青少年學生做一些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練習,例如:讓描繪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凍”、“涼”之類的形容詞;乍暖還寒時候,讓到公園裏或田野中去尋覓春的信息;描繪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看誰寫得最像……實踐證明,這些練習對提高青少年的觀察力很有成效。隻要堅持進行練習,觀察力就會不斷提高,並由“眼亮”而導致“心明”,使智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所以青少年要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觀察練習,養成細致、深入、準確地觀察事物的習慣。
9.讓想象為青少年插上成功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還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孩子,什麼事都喜歡想象並追根問底。上學以後,老師教2+24的數學題,他反問老師這是為什麼?上英語課時,他會突然向老師發問:“星星為什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弄得老師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老師說他擾亂了學校秩序,校長罵他是愚蠢糊塗的低能兒,勒令他退學。愛迪生一生的全部學曆——三個月的學校生活就這樣結束了。
愛迪生的母親決心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做他的家庭教師。從此,她給愛迪生講羅馬帝國的興亡,講英國發展史,講文學、物理學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欲在母親的耐心教育下被進一步激發起來,他對身邊的一切都那麼的感興趣。
為了證實船為什麼能在水麵上漂浮,他縱身跳進水中,險些被淹死。看到母雞孵出了小雞,他也學著母雞的樣子趴在雞蛋上……在母親的精心教育下,愛迪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10歲時,他就能閱讀《美國史》、《大英百科全書》和牛頓、法拉第的著作,令人刮目相看。
窮困的家庭生活迫使愛迪生12歲就離家當了報童,在火車上賣報紙。然而,他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卻一點沒減。他把行李車廂的吸煙室當做實驗室,抽空就在那裏做實驗。有一次,他不小心使“實驗室”著火了。火雖被撲滅了,但愛迪生的耳朵卻被暴怒的列車長打聾了。這一年,他才15歲。
盡管在科學實驗的道路上愛迪生遇到了許多磨難:挨過打,工作被解雇,在實驗中毀掉了新衣服,甚至差點弄瞎了眼睛,然而他毫不動搖,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繼續艱難開拓。
1869年初,愛迪生來到了紐約。一到紐約,他就為勞斯金融報告公司解決了一道難題,公司經理很器重他,任命他為總技師長。不久,愛迪生和同事包普創立了包普·愛迪的合股公司,研究出了新型文字發揮和能迅速印刷黃金行情的報價機,獲得4萬美元的專利。他用這筆錢作基金,創建了發明研究的工廠,正式走上了發明之路。這一年他才23歲。
當時,有一種貝爾電話,聲音極小,使用極其不便。愛迪生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創造出碳極式發射器、碳阻送話器和新型受話器,使貝爾電話的聲音清晰度成倍地提高,即使長途通話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有人說,發明家也是幻想家。的確是這樣。愛迪生常想,能不能使夜晚也像白天一樣明亮呢?當時,一般人家晚上都點油燈或瓦斯燈,好一點的使用在兩根碳棒上通電的弧光燈,轉眼也就燃盡了。愛迪生考慮用電來照明,他首先發明了“抽出空氣的燈泡”,然後尋找能在燈泡裏發光而不易燃盡的燈絲。為此,他先後選用了6000多種不同材料進行實驗,曆時10餘年。在實驗過程中,他首先想到用白金做燈絲,可過於昂貴;接著,他采用了棉紗上塗黑煙子和焦油烘烤成的燈絲;最後他采用了鎢絲製成的燈絲,一點就是900個小時,他終於成功了,很快,紐約以至美國和全世界,都點起了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後來,愛迪生在電影技術、礦業、建築、化工等方麵也有不少著名的發明。據統計,他一生的發明約有2000餘種。
想象力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重新創造出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人類獨有的才能,是人類智慧的生命。在創造發明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它不僅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實,而且激發我們作出新的努力,使我們預言未來,看到可能產生的後果。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特別富於幻想。魯迅說過:“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到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平時,青少年要注意愛護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保護自身良好的想象習慣;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豐富自身的想象力,提高自身運用想象的能力。除了在課堂上盡量擴大知識範圍外,還要加強課外閱讀,並通過參加參觀、旅行、調查、訪問等活動,來接觸更多的外部世界,增強自己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力是青少年學習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全麵開發智力的根基。隻有大大地豐富自己的想象能力,才能在將來的工作中更富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