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尊重敬仰的人,大多不是因為這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身份,而更多的是這個人的身上,有值得人們敬重的品質人格。對於青少年來說,要想使自己將來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須培養自己謙遜的美德。
7.讓尊重傳遞溫暖與關愛
尊重是一種人格力量,我們以要求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時,就將幫助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更加符合道德標準的場所。將尊重當作生活的組成部分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擁有嗬護別人的權利,因為他們嗬護別人,所以他們也尊重自己。
尊重這種美德遠遠超出家庭、足球場以及教室的範圍,培養尊重美德對真正做人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而且,因為尊重的前提是對所有的人都要以生來就有的價值和尊嚴加以對待,所以尊重是預防暴力、非正義以及仇恨的基礎。事實上,這種美德對每一個人在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中的每個領域獲得成功都至為關鍵。
尊重是個可以傳授的美德。應當幫助青少年應當理解尊重的意義、價值以及行為,使尊重他人自覺地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卡妮莎·索尼·約翰遜在加利福尼亞州霍桑市上五年級。開學時,她看見班級裏的非洲裔美國孩子嘲笑辱罵越南學生。她還注意到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老死不相往來,除了為了折磨對方很少有所溝通。卡妮莎也是非洲裔美國人,她認為那樣做不對,並且相信人們應該和睦相處。她開始與那些不會說英語的亞洲學生們交朋友。她幫助他們複習功課,為他們站出來告誡其他欺負他們的學生別再騷擾他們。
卡妮莎解釋說:“我就是下決心要這麼做,因為我知道別人嘲笑你的滋味。”她還說出聰明的勸告:“有古老的詩歌說:‘棍棒石頭傷筋斷骨,汙言穢語無損毫發。’但是有些話語的確傷人。”
卡妮莎深信,人們盡管千差萬別,但必須相互尊重。因此,她堅持自己的做法,即使遭到謾罵也絕不退讓。每當回到家裏,那些折磨她的人看不到的時候,卡妮莎就放聲痛哭,但是她仍堅持不懈。
看見黑人孩子和亞洲孩子隻挑選自己人為隊友,卡妮莎勸說他們,讓他們相信大家應該在一起玩。由於她做出的努力,現在班級裏的球隊混合起來了。而且她讓大家在班級裏一起學習,相互尊重,尊重大家的共性——都是小朋友,不要去想自己是“非洲裔美國人”或“亞洲人”。
如果有人辱罵你的朋友或嘲笑他,你會做什麼呢?像卡妮莎這樣值得人們尊重的人總是遵循一條簡單的規則——以尊重對待別人,以免傷害別人的感情。
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那麼究竟什麼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對他人的理解和善待,包容與支持。
孟子曾經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個人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別人、尊重別人,那麼他就一定會得到別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時時本著“設身處地”的想法,去理解別人、尊重別人、體貼別人,切不可恃才傲物,更不應該用語言去嘲諷、羞辱別人。因為謾罵、嘲諷、羞辱是一把雙刃劍,在謾罵別人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貶低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染人,用自己敦厚的心靈去善待人,而不是用自己的伶牙俐齒去傷害人。青少年更應如此。
8.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
馬克·吐溫在他的傳記中記述了一位寬容的老人。
馬克·吐溫在35歲時,愛上了紐約的一位年輕的奧利維亞·L·蘭登小姐並且贏得了她的芳心,隻是結婚還有個條件:必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老蘭登先生是個很有社會地位的人,他說他對這個來自遙遠西部的小作家的為人如何一無所知,他不能答應這門婚事,除非馬克·吐溫能夠提出幾份由西部知名人士寫的證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馬克·吐溫立即寫信到加利福尼亞州,請求6位他認識的知名人士給他寫材料。不知是因為馬克·吐溫的作品諷刺抨擊了美國社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還是這些先生們的嫉妒心在作怪,他們寄來的材料都對求婚者極為不利。其中一位牧師竟預言:“我確信,這個年輕人不久就會爛醉而死,進入醉鬼之墳。”盡管如此,馬克·吐溫還是把6份材料如數呈交給了老蘭登先生。
“看來,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朋友也沒有的囉?”老人看完材料後目光嚴厲地問道。
“顯然是一個也沒有。”馬克·吐溫老老實實地答道。
老人神色變得溫和了,說道:“不過,假如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你能把這樣的材料送給我,這首先證明了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這又證明了你是一個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場合亮出對自己不利的材料。別管它,把這些材料丟到一邊去,我比他們更了解你,既然你沒有朋友,我就來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兒結婚吧!”
蘭登先生的寬容使女兒終於得到一個好丈夫,女兒婚後生活十分美滿。
生活中,如果沒有寬容,會使人處處碰壁,寸步難行。沒有寬容,會使人像過街老鼠一樣處處挨打。因為一個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要和許多人打交道。因此不可能一切都隨心遂意,境隨心轉,不可能讓整個世界都隨著你,順著你。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要用寬闊的心胸去包容一切違逆和挫折,更要以寬闊的心胸去理解他人的誤會和偏見。與同學相處時,如果你寬容了他人,你也會得到他人的寬容。胸襟豁達,適度的寬恕容人,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實證明,不會寬恕容人,亦必然殃及自身。苛求別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處於情緒緊張、心理不平衡的精神狀態之中,內心的矛盾衝突或情緒危機難以解脫,會有害身心健康。可以說,寬容也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與膽小怕事和無原則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人能從大處著眼,或暫時拋棄個人的利益,這恰恰是“心胸天地闊”、思想境界較高的表現,是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因素。
“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缺點,人的一生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別人有些過失,若能予以正視,善意的寬容,就能使之避免再犯過錯。自己有了過失,亦不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同樣也應寬恕與容納自己,並努力從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9.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錯誤
列寧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常常把家裏的東西弄壞。他8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到姑媽阿尼亞家中做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一不小心,把姑媽的一隻花瓶打破了,隻是當時沒有人看見。
姑媽很快發現了碎花瓶,便問孩子們:“誰把花瓶打破了?”孩子們都說:“不是我。”
小列寧因為在姑媽家做客,怕說出實話會遭到姑媽的責備,所以他也跟著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
可是,他的表情沒逃過母親的眼睛,母親斷定花瓶是小列寧打碎的。
列寧的媽媽在想:這不是一件小事,該怎樣對待小列寧撒謊這件事呢?當然,直接揭穿這件事,並且嚴厲地處罰他是最省事的辦法,但是列寧的媽媽沒有這麼做,她要想辦法教育列寧犯錯誤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
於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但是她卻利用給列寧講故事的機會,專講各種各樣的誠實守信的故事,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錯誤行為的羞愧感。漸漸地,列寧的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列寧不如以前活潑了,似乎有什麼鬱悶的事在折磨他。
一天晚上,媽媽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撫摸著小列寧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不料小列寧突然哽噎地大哭起來,傷心地告訴媽媽:“我撒了謊,並且欺騙了阿尼亞姑媽,姑媽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但是我沒有承認是我幹的。”
聽著兒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勸慰他:“好孩子,你是好樣的,這沒什麼,勇於悔過就是好孩子,趕快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於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小列寧給姑媽寫了一封信,向姑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花瓶是自己打破的,並懇請姑媽原諒。
沒過幾天,小列寧收到了阿尼亞姑媽的回信,在信中,姑媽不但表示原諒小列寧,還稱讚他是個誠實懂事的好孩子。
小列寧得到姑媽的原諒後,自然十分高興,又像以前一樣活潑開心了。他還悄悄地對媽媽說:“做誠實的人真好,心裏踏實,也不用有思想負擔了。”媽媽看著兒子開心地笑了。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能會犯錯誤,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錯誤的時候,重要的不是看我們的錯誤有多嚴重,而是看我們如何去麵對,是不是有勇氣承認錯誤。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當我們犯了錯誤的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像列寧那樣,誠懇地去承認錯誤,真誠地向別人道歉,隻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