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態資本簡析(3 / 3)

智商與心態之間的關係,就像汽車發動機與方向盤的關係一樣。發動機決定著汽車動力的大小,智商也決定著人能力的大小,但是方向盤卻決定著動力的方向,同理,心態也決定著智商的方向。正如西方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心態是橫在人生路上的雙向門,人們可以把它轉到一邊,進入成功;也可以把它轉到另一邊,進入失敗。

所以,相比之下智商高不如心態好,隻有好的心態才能調動智商向著成功的方向邁進。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麵,人生也有正麵和背麵。光明、希望、愉快、幸福……這是人生的正麵;黑暗、絕望、憂愁、不幸……這是人生的背麵。要想讓你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充滿笑聲,洋溢幸福,關鍵就在於你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你選擇哪一麵?

有一位日本武士,叫信長。有一次麵對實力比他的軍隊強十倍的敵人,他決心打勝這場硬仗,但他的部下卻表示懷疑。

信長在帶隊前進的途中讓大家在一座神社前停下。他對部下說:“讓我們在神麵前投硬幣問卜。如果正麵朝上,就表示我們會贏,否則就是輸,我們就撤退。”部下讚同了信長的提議。

信長進入神社,默默禱告了一會,然後當著眾人的麵投下一枚硬幣。大家都睜大了眼睛看——正麵朝上!大家歡呼起來,人人充滿勇氣和信心,恨不能馬上就投入戰鬥。

最後,他們大獲全勝。一位部下說:“感謝神的幫助。”

信長說道:“是你們自己打贏了戰鬥!”這時,他拿出那枚問卜的硬幣,原來硬幣的兩麵都是正麵!

這個故事告訴青少年,要想贏得人生,心態就不能總處在消極的狀態,那不僅會使青少年沮喪、自卑、徒增煩惱,還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你的人生就可能被失敗的陰影遮蔽了它本該有的光輝。

4.智慧總是在冷靜的心態中產生

心態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一是靜,一是空。靜就是由冷靜而寧靜,達到一種平心靜氣、心平氣和的狀態;空就是由無私而無欲,達到內心的空明澄淨。

人的智慧來自心靈。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心靈都可以產生智慧,萌發智慧的心靈隻能是定心,由定才能生慧。那麼,什麼是定心呢?定心就是一種空與靜的心態。這一心態會讓人變得寧靜澄明、氣定神閑,不心浮氣躁、不嫉妒猜疑、不自卑虛榮、不剛愎自用。一個青少年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也就變成了一個智慧的人。

人的心靈既要實在,又要空虛。對世間事物都不執著,這就叫空虛;沒有一絲邪妄的念頭,這就叫實在。隻有心靈清虛空靈,才能觀照萬物;隻有心靈純真無妄,才能虛己受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人正在大街上行走,突然有人喊了一聲:“喂!你腳下好大一個金戒指!”這人低頭一看,確實是一個金戒指,看起來大約值1000元。他撿了起來,喊話的人也走了過來,說:“這戒指是我發現的,應該有我一份。”這人一想有道理,但一個戒指怎麼分呢?喊話的人出了個主意:“要不,我給你200元錢,你把戒指給我?”這人一想,明明值1000元的戒指,一人一半應是500元,你想多分300元,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於是反問道:“不行!這樣做你願意嗎?”喊話的人猶豫了一會兒,說:“好吧!也沒別的辦法,你給我200元錢,戒指就是你的了。”這人一陣竊喜,照辦了。回家後冷靜一想,才發現事情有些蹊蹺。請人一鑒定,戒指是假的,一文不值。

為什麼這人會上當受騙呢?因為他當時沒有冷靜地去想問題。為什麼他不能冷靜呢?因為他心裏不空。他一看見金戒指後,內心的欲望就燃燒起來了:他要得到這個戒指,不能讓它失去。他心中有了這樣的想法,就不能冷靜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不去思考了,於是,他就上當受騙了。

幾乎所有的騙子和騙術都是在利用人們不能冷靜的心態。因為,隻有這時,人們才不能去審時度勢,才不可能發現事實的真相,他們的騙術才會成功。

古人說得好:“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有一個笑話

從前有一個人,想錢想昏了頭。一天早上,他跑到一家兌換金銀的店裏,搶了一把錢就走,卻被一個店夥計拿住,把他送到了官府裏。縣官問他道:“許多人都在那裏,你怎麼敢搶錢呢?”他說:“我搶錢的時候,壓根兒就沒看見什麼人,眼睛裏看見的隻是錢。”這個人說的確實是大實話,因為他的心裏隻有錢,隻有錢的心態左右了他的視線,使他除了錢之外,什麼東西都看不清了。所以,如果心態不能做到空與靜,我們也常常會犯同這個人一樣的錯誤。法國作家大仲馬說:“把希望建築在意欲和心願上麵的人們,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會失望。”

心態的靜與空,實際上是心態的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冷靜,這個層次相對而言,人們比較容易做到;第二個就是空,空並不是佛教所言的四大皆空,而是指人在麵對問題之時,內心不要有任何偏見、任何雜念,不要受自己固有情緒和情感的影響,更不要受自己喜怒哀樂的影響。要做到第二個層次,相對來說要難一些。但再難也要做到,不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冷靜客觀;不能冷靜客觀,就不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也就不能走向成功。

甘地說:“每個人都應該從內心中尋找寧靜,真正的寧靜是不受外界環境幹擾的。”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秀才去考舉人,到揭曉那天,見榜上無名,就大罵考官有眼無珠。這時,有一道士正巧從旁邊路過,看見這一情況後,不禁微笑起來。秀才看見,又把一通怨氣發向道士。道士說:“相公,你的文章寫得一定不好,所以主考官才沒錄取你!”秀才怒不可遏道:“你又沒讀過我寫的文章,怎麼會知道我的文章不好呢?真是豈有此理!”道士不慌不忙地答道:“我聽說做文章貴在心平氣和,像你這樣心浮氣躁、怨天尤人,你的文章又怎麼做得好呢?”秀才一聽,立刻醒悟,從此以後,反省自我,克服了自己內在的毛病,心態變得空靜起來。第二次科舉時,終於金榜題名。

因此,一個人的心態如果達到空與靜的狀態,他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會因一時失意就大為沮喪,也不會因一時成功就得意忘形。擁有了這樣的心態的青少年無疑就擁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