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新·聞·作·品·之·十·三
兩篇《記者觀察》均見諸於2002年《餘杭日報》
由浙江大學教授聯袂的一項生態農業開發項目,已經落戶五常經濟開發區西壩,並注冊浙江愛利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該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用地950畝,致力於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在開發項目中,有一個盆栽枇杷的子項目特別引人注目,這是對塘棲枇杷的改造,包括種、采、貯、運諸方麵的全方位改造。此子項目已經開始實質性運作,讓人們大開眼界,有耳目一新之感。
要說對塘棲枇杷全方位的改造,就必須從塘棲枇杷的現狀說起。塘棲枇杷始於隋,盛於唐,聞名遐邇千餘年。然而,傳統的塘棲枇杷其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已經成為一種難以突破的模式。這幾年雖有所改變,但始終無法突破曆史上早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窠臼。請看:枇杷樹必定要種在地上,然後經過冬施肥、春除草、夏疏果,在茂盛的樹蓬之間采收金黃色的果實。又然後,裝進竹筐,而現在改成了紙箱,拿到市場上去賣或者送人。枇杷水分多,皮子薄,在離開樹枝之後,很快就容易變爛,而在運輸過程中的磕磕碰碰,又加快了腐爛時間。所以,賣水果的人在做枇杷生意時就流傳了一句苦澀的話:“枇杷枇杷,賣掉一半,爛掉一半。”更何況,地栽枇杷上市時間較短,櫻桃上市時間大約18天,而枇杷也隻不過30天左右。雖說塘棲枇杷品種多多,紅種、草種、紅毛丫頭、軟條白沙等等,但無一例外地存在著不易貯存、保鮮的難題。
近年來,每到枇杷上市之時,有的人就反映:“咦,今年的枇杷又變小了。”或者說,“今年的枇杷大的大,小的小,甜少而酸多。”有的甚至責備果農沒有疏果,也有的指責某單位缺乏對新品種的培育。其實不然,大氣候的變化以及工業廢氣未能完全控製,導致酸雨度越來越高,而影響了枇杷正常的生長發育。據區環保局監測,在09省道東側盛產塘棲枇杷的地方,有10餘家鑄鍛企業,由於燒煤而排放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二氧化硫,如果碰上雨天,就形成酸雨,且酸雨度嚴重超標。另外,杭州市經濟開發區臨平工業園已經奠基開工,一個23平方公裏的新興工業園即將在塘棲枇杷重點出產地崛起。當然,枇杷樹肯定還會保留一部分,但是種植麵積將會大幅減少。因此,從傳統農業的角度去發展塘棲枇杷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
久負盛名的塘棲枇杷是中國三大枇杷係列之一,也是餘杭的一大特產,一大名果。無論塘棲枇杷麵臨著多少困難,還是應該把“根”留住。塘棲枇杷要想把“根”留住,就必然要走改造之路。浙大的教授所組建的“愛利康”,選擇在五常為基地對塘棲枇杷進行改造,這對塘棲枇杷來說是“狹路逢生”,也是塘棲枇杷“重振旗鼓”的一次機遇。
那麼“愛利康”打算怎麼樣改造塘棲枇杷呢?說白了也很簡單,改地栽為盆栽。也就是把枇杷樹種在花盆裏,花盆裏的土、肥要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然後就像養花種草那樣擺弄。到了初夏,枇杷樹就會長出一對對金黃色的枇杷果實,如果在家裏放上一盆,就是不吃也頓感爽心悅目。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或者親朋好友聚會,吃完了飯,上水果之時就把枇杷盆端上餐桌,既可欣賞又可食用。從盆栽的枇杷樹上摘下一顆嚐嚐鮮,享受的滋味就是不一樣。如果要買枇杷送人,再也不必論斤論兩,而是送上一盆兩盆的,連盆帶著對對香的枇杷果實,送給親朋好友。而收受者,再也不必因為擔心枇杷要爛掉而放進冰箱裏。隻要放在陽台上,適當澆些水就可以了。要想吃,從盆栽的枇杷樹上摘下幾顆,原汁原味夠新鮮的了。何況這種盆栽枇杷,隻要把握住它的生長期,什麼時候栽可以估算到什麼時候可以上市,用這種方法一年四季都有枇杷吃。據說,這種盆栽枇杷摘完果子後,第二年就不長枇杷了,就非得再購買。所以,隻要種子不外傳,果農永遠是一個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