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化名海鷗的老太太死了,化名楊梅樹的老太太鑒於道義,便越過籬笆去幫忙做點事。當她第一次走進她的死對頭的家時,發現桌上擺著一本巨大的剪貼簿,整整齊齊地貼著多年來她與專欄上化名楊梅樹的人的來往信件。原來,兩位現實中不肯和解的老太太,在專欄中是一直保持聯係的知心朋友。活著的老太太痛哭失聲,但遺憾的是不能再補救那已被白白浪費的美好時光。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起來可能很討厭,吝嗇甚至狡詐,然而從另一角度看,有可能卻是大方、熱情、正直甚至善良的,這往往取決於我們觀察對方的視角。因此,常常是看人的心態決定了看人的角度,看人的角度又決定了人的“好壞”。因此,要想看到事物的真實麵目,千萬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為衡量別人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
輕易批評他人不可取
卡耐基說:“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憤恨。”許多人經常能發現身邊朋友的過失並決意要幫助他改掉,但卻很少想到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
人們因觀念不同而常有衝突。在麵對這種觀念差異的時候,不要輕信自己的判斷能比對方高明,也不要輕易地去批評別人。因為嚴厲的批評是無益的,它隻會迫使被批評者采取防衛的行動,使他刻意地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的解釋。
已故美國實業家約翰·華納梅克曾說:“早在30年前,我就懂得苛責他人是件愚蠢至極的事。因為光是怨上帝沒賜給我過人的智慧,使我必須獨自奮鬥,克服天分上的缺點,就已經夠我忙的了!”華納克梅在年輕時就已深諳這層道理,這或許是他比普通人更成功的原因所在。
喬治·約翰遜是一家建築公司的安全檢查員,檢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沒有戴上安全帽是約翰遜的職責之一。
據他反映,一旦發現工人在工作時不戴安全帽,他便用自己的職權要求工人改正,其結果是常常使受指正的工人感到不高興,而且等他一離開,他們又會把帽子拿掉。為此,約翰遜決定改變管理的方式。
從那以後,當他看見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時,便問帽子是否戴起來不舒服或是帽子尺寸不合適。同時他還用愉悅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後要求他們在工作時最好戴上。這樣做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了許多,也不再有工人顯得不高興了。
我們知道,能夠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批評,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批評裏發現自己的缺點,吸取經驗教訓,以利於自己的進步和成長。然而,這隻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隻不過是一種提高修養的目標和方向。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動物實驗證明,那些因好行為而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持續力更久;那些因壞行為而受到處罰的動物,則不論其速度或持續力都比較差。研究還表明,這個實驗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樣的結果。
另一位心理學家漢斯·希爾也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們都害怕受到指責。批評會引起羞憤,這常常使雇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並且批評也無助於對已發生的情況予以糾正。 ”
總之,如果我們以尖刻的語言去批評他人,就往往會造成被動失敗的局麵。那位同事會失去他的自信心,而我們也會失去他的信任,得不到成功的合作。但是,如果以對方為中心去了解他人,卻可以打開溝通的渠道。因此,千萬不要輕易批評他人,當問題出現以後,要心平氣和地考慮如何解決,而不是以批評來對待,隻有這樣,才能增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促進事情的成功。
讓你的鼓勵成為他人前進的動力
安東尼·羅賓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須學會調動別人內心深處的積極性,讓他們發揮潛能,你必須“給他們的油箱加油”。的確,沒有激勵,人就很難動起來,更不可能鼓起衝勁,也就很難發揮潛能。但如果一個人不停地受激勵驅動,他就能永遠前進。
著名的心理學家傑斯·雷爾說過:“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在美國,有一位年輕人,由於生活窮困,他隻讀了五年小學,便輟學在印刷廠做學徒了。工作雖然辛苦,卻沒有阻止他愛上浪漫的詩歌。他像發瘋一樣,沒日沒夜地寫詩。
1855年,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初版印了1000冊。薄薄的小書隻有95頁,包括十二首詩和一篇序。綠色的封麵,封底上畫了幾株嫩草、幾朵小花。他興奮地拿了幾本樣書回家,弟弟喬治隻是翻了一下,認為不值得一讀,就丟在一旁。他的母親也是一樣,根本沒有讀過它。一個星期之後,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也沒有看過兒子的作品。
年輕人把書拿出去賣,結果一本都沒賣掉。無奈,他隻好把這些詩集全都送了人,但也沒有得到好的回應。當時的著名詩人朗費羅、赫姆士、羅威爾等人不予理睬,大詩人惠蒂爾把他收到的一本幹脆投進火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