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的信很簡單,甚至和以往沒有任何不同。寶玉又長個了,小孩子長得越來越水靈,也越來越調皮了;賈政最近又做了一些文章,隱隱在朝中有大官賞識;家裏的丫頭們又換了一批新進的,以前的老人兒算是不多了……諸如此類,都是家裏最平常的瑣事。看起來零零散散,完全就是一個老人平時對年輕人最平常的念叨。
賈母是最明白賈敏的。她看似冷淡高貴,其實骨子裏比誰都熱情親切,這樣的人,恰恰也是最重親情的人。也正是因為明白賈敏,所以賈母才故意在每一次給賈敏寫信時都帶上賈府裏發生的事,讓她時時刻刻都記得賈府,都記得這個她從小待到大的地方。
賈敏亦明白賈母的用意,也明白賈母此種行為,絕非隻是對女兒的心疼之情。若真是疼愛,就絕不會讓她傷心,還故意提起往事,這不是存心讓她睹物思人嗎?隻是賈敏終究心軟,所以即使明白,也不願甚想。
隻是,今日賈母的信,比以往就多了那麼幾句,落在結尾處,卻格外引人注目。賈母原信如下:敏兒,一轉已經數年,你嫁到林家也有十幾年了。娘想著,即使你不能常回家看看,咱們也終究是有著斷不了的骨肉親情。所以,娘想不如把黛玉許配給寶玉,一來可以親上加親,二來即使你不能常來看看,也有黛玉在我身邊了。黛玉一定很像你,將來也一定會像你當年那樣,娘實在是怕,怕黛玉也會重蹈咱們兩個的覆轍,敏兒,這樣的事還是要早定下來啊。
寥寥數語,竟像是要把寶黛之事就這樣定了下來。賈母還是一貫的強硬作風,甚至不惜把賈敏最為傷痛的往事給揭露出來,僅僅是為了替寶玉抓緊定下林黛玉這門好親事。賈敏自嘲的想,看來母親可當真是疼愛這個寶玉。
卻說當年,賈敏正值二八年華,才女之名名動京城,毫不誇張地說就是轟動一時。賈府的門檻簡直都快被提親的媒婆踩破了,每天都有形色各異的媒婆上門提親。當時賈敏的父親賈代善也是頗為有權有勢,在朝中也有些實力,因此上門的人也是有些條件不錯的,說出去也是京城名媛們都巴不得嫁給他的對象。
隻是賈敏始終不為心動,也閉口不提關於婚事的任何話題。漸漸地,有些定力不夠的小門小戶的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回去之後還不斷地宣傳這賈府大小姐所有的怪異行為。好些的隻是在說賈敏生性孤僻,壞些的直接就說賈敏是身有惡疾,所以才不肯嫁人。這賈府的名聲也就開始有些不好起來,提親的人也一天天的少起來。
賈代善還沒有說什麼,倒是賈母沉不住氣,滿世界張羅著要給賈敏尋門好親事。可是一般的豪門公子都聽說了市間流傳的傳聞,都不願招惹這位十成九是有什麼疾病的賈大小姐。好不容易等來了當時的一個王爺,也是個鐵帽子王,卻已經四十有餘,是他的王妃親來下聘,聘賈敏為側妃。
賈敏在家裏堅決不從,甚至不惜以生命來威脅母親。賈母苦苦的勸導,可賈敏硬是不從,說什麼就是死在家裏也不會與他人共享一個夫君。這般大逆不道的話聽在賈母耳朵裏簡直就是不孝,於是賈母震怒之下,決定把賈敏嫁給那位鐵帽子王,當然不是賈敏同意的,可賈母卻決定要把賈敏硬塞上花轎。
結果是大家都沒有料到的,當年的探花林如海竟然向聖上請旨,請求皇上把賈敏賜婚給他。聖上念在林探花年少有為,另外還有先皇欽命林家三代襲爵的旨意,破例下旨讓賈敏嫁給林如海。聖旨一出滿朝皆驚,各大官員紛紛打聽這個林探花的來頭,更有甚者就趁著恭賀他新婚之喜想與他套關係。
最難堪的還是賈母,已經說好的親事卻要反悔,讓賈母幾乎成為了鐵帽子王的眼中釘、肉中刺。還有賈敏,賈母先前準備的嫁妝,賈代善又足足添了一倍,讓賈敏風風光光的出嫁。可賈敏出嫁後竟然沒有跟母家來往過,除了林如海與賈代善還算相談甚歡,賈敏與賈母竟然兩年多都沒有見一麵。
後來,也許是因為自己也為人母,賈敏生了黛玉後才與母親冰釋前嫌,兩人再沒提過這件事。不過母女二人受的傷害,可真不是輕易能說清楚的。
沒想到,賈母今天為了幫孫子定下親事,竟然又使出這件事想惹賈敏回憶起當年的慘烈。不過她的話確實對賈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賈敏如今一想起當年自己差一點就要嫁給那樣一個老頭子,還要被迫成為他人的側妃,居於人下,還得不到自己愛人的全部就會萬分恐懼,因此也十分不希望林黛玉走上自己以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