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城增推力計劃當中,吳仲華老爺子做技術顧問,指出後續改進的方向,西南動機負責抓總體,64方麵則是研究所總工程師劉大響親自帶隊配合,整個隊伍配置堪稱華麗。
青城增推計劃命名為“青城ark”,選擇性采用高推預研的技術成果,按計劃可能會在000年左右定型服役,所以相對急迫點兒。
但正如劉大響所言,青城ark項目的時間緊急,卻也絕非拖延下一代大推核心機研製的理由,相對於共和國現目前的航空發動機產業底蘊來,要想弄出一款頂級四代大推核心機,那絕非易事。
眼看這邊還是沒鬆口,劉大響也有些急了,趕緊又到。
“放心,青城ark項目肯定不會受到影響,我會一直在這個項目當中做下去,直到它徹底完成之後才會抽身進行其它研究工作,核心機研製都是交給江和甫帶隊,這次和606所競爭的中推核心機就是他負責,雖然最終惜敗,但經驗方麵絕對夠用。”
64所研製的中推核心機沒有競爭過606所,要兩者之間技術差距有多大,實際還真不見得,其實兩者都屬於半斤八兩,真正影響勝敗的因素都是台下競爭,而這方麵顯然不是64所強項。
話都到這份兒上,要是不給一個靠譜地回答,恐怕還真沒法交代,那隻能實話實。
“下一代大推核心機預研是很有必要,但當前問題出在我們的基礎技術儲備還遠遠不夠,達不到開展核心機研發所需,所以我並不讚成現在就開始研發,反而更應該回過頭,把高推預研持續推進下去,優化我們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核心技術儲備。”
白了,核心機研發也是要看基礎技術水平,現目前國內連第一代單晶高溫葉片的工業化生產都還有很大難度,那又談何下一代大推核心機。
把航空發動機研製比作建樓房,核心機研製就是打地基,但問題是打地基就那麼容易?
水泥標號確定能達到頂級?
鋼材牌號是否能滿足要求?
對應測量裝配工具是否能夠到位?
如果這些基礎材料、設備、工藝都還不能滿足,還談何打地基,不如回頭來,一步一步地推進,腳踏實地。
“我們現在有充足的資金,正聯合各大配套的工量具廠商研製測量裝備,同至少三家高溫材料工藝研究所合作攻關三代單晶材料工業化生產,而在以上這些配套技術都還沒搞定之前,我們不會開展核心機工程研製。”
之所以是直接開展第三代高溫單晶材料工業化研製,這裏麵原因也不得不,很有意思。
主要是汪正國這家夥太黑心,直接在蘇聯解體之後,丫第一時間衝向伊圖魯普島(日本稱為擇捉島),大手筆圈地開發礦產資源,打著開發硫磺礦的幌子,硬是把當地的庫德裏亞維火山獨家采礦權搞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