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也就有了各種立足本土開發的電腦,650漢字辦公電腦可以算是共和國在這方麵的嚐試,DS則是中文操作係統的代表。
同處於太平洋西岸的本子,這時候所麵臨的情況其實也都差不多,80年代的IB-P及其搭配的S-DS操作係統無法顯示日文字符,這也給了本子同樣的市場空擋。
NE在8年推出P-98電腦,之所以該係列產品能夠一統本子國內市場十多年,占有60%以上份額,基本壟斷著本國微機市場。
而當時風靡世界的IB-P及其兼容機沒有打進日本市場,歸結這其中原因,大概也就是因為這款P-98電腦搭載了能夠顯示日文的顯示控製器。
所謂顯示控製器,其作用就和漢卡沒區別,隻不過相同作用的產品取了不同名字罷了。
.........
伴隨著王安電腦公司帶來的一整套成熟業務體係,年輕的瑤光電子開始迅速走上正軌,區區一百萬美元當然是不夠用,好在隨後的基金會出手再次注入資金,再加上蜀都政府出麵擔保,直接從銀行渠道獲取部分資金。
也就是84年6月,瑤光電子的廠房中順利下線第一台電腦,應全體參與開發人員的要求之後,正式取名“瑤光1型”。
首批電腦經過測試合格之後,直接裝箱打包運往蜀都政府辦公大樓,連帶著從王安電腦公司搭配進口的打印機一起,蜀都市政府的辦公一躍進入電子化時代。
瑤光1是成功的,憑借著它能夠完美顯示中文字符的能力,再加上不俗的文字、表格處理卡帶,此時的它,沒有任何對手可以過招。
當第一份政府文件從瑤光1電腦連接的打印機中吐出來,看到那熟悉的機打漢字,還有附帶的表格圖文,就連汪正國都激動起來。
而這份名為“關於促進蜀都高新產業發展計劃有關計劃”的文件,作為第一份電腦機打的漢字文件,也從此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含義。
這份沒有加蓋任何政府部門印章的文件被迅速收起來,倪光南作為瑤光1型電腦的硬件總師,他對這一刻更有感觸,也比任何人更深知能夠打印出這份文件之不易。
幾十年後,當這份文件被倪光南從箱底翻出來,蜀都的高新產業園已經成為可以媲美矽穀的存在時,自然也就成為了見證這段曆史的文物。
遠在大西南的蜀都生產出能夠完美顯示中文的電腦,而且還可以大幅度提高辦公處理效率,這頓時就在共和國上下炸開。
中央電視台《新聞快播》節目專門派出記者采訪,並且給了長達三分鍾時間的新聞篇幅來報道,將其稱之為共和國自主P電腦的開端。
在報道中,甚至還連續用了三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兩次“填補空白”,就連主持人話的時候,也都更激動了幾分。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全國重點報刊,他們在八十年代的影響力要遠比新聞快播更大,但在評價瑤光1型的時候,卻都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訂單如同雪片一般飛往蜀都,提供給蜀都政府采購使用的電腦還沒交付完成,新的訂單就已經把門檻擠破。
眼看著形勢一片大好,產能擴張被立刻擺上議事日程,蜀都高新產業園區才剛開始規劃沒多久,工程建築隊伍就直接開進,看樣子,這也不比深川速度慢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