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不足氣動補,這是共和國航空工業喊了好幾十年的口號,其深入人心程度絕非一般,現在又遇到同樣的老問題,老汪同誌自然在第一時間想到從氣動方麵入手。
反正鴨式氣動早就已經爛熟於心,隻需按照對方的要求給出最合適的氣動設計,甚至心裏早有腹稿,脫口而出:“中距耦合、機腹進氣、單發單垂尾。”
非常簡潔的專業術語,它已經清晰地勾勒出南非方案的設計,要想在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滿足既定空戰能力,氣動方麵就必須向空優方麵進行優化。
類似陣風、獅式這種近距離耦合的鴨式氣動肯定就不能再考慮,這種設計隻能控製渦流,起到增升作用,在發動機性能足夠的情況下當然是最佳平衡。
相應的,在發動機性能不足時,就隻能把鴨翼再繼續往前移動,使它兼具配平功能,自然機動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至於為什麼采用機腹進氣,這個問題就更簡單,機腹進氣首先得到保證的將是戰機大迎角機動下進氣,其次還能使得進氣道流路設計簡化,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對飛機的動力輸出有幫助,相比更傳統的兩側進氣,通常會有一到兩個百分點增幅。
單發單垂尾,這其實就算是標準配置,作為單發戰機,本身對機體的重量就有嚴格要求,采用單垂多少還是要比雙垂尾好一些。
老汪同誌簡單地勾勒出方案設計,一旁的汪正國則差點把舌頭都吞進肚子,這玩意兒不就是蜀都所最後被采用的新殲設計方案嘛,老爹這是要幹什麼?泄密?
但回過頭仔細想想,似乎老爹應該比自己更清楚保密條例,可能後續發展並不是那麼簡單,還是往下看看再,畢竟共和國和南非兩個國家的要求並非相同。
一個是要求中低空機動、多用途對地;另一個則是空優、截擊,在定位不同的情況下,縱然也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但最終細節方麵肯定會有差距。
老汪接過南非人雙手奉上的畫圖筆和紙,有了工具之後,腦中構思的設計方案就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多年的總師職業素養,即便是徒手繪製視圖,看上去依舊是各種賞心悅目。
也就是伴隨著方案俯視圖逐漸清晰之後,汪正國才發現了在設計上的不同之處,機身或許和國內的新殲方案沒兩樣,但機翼設計已經是差地別。
躍然紙上的,赫然就是簡單的大後掠三角翼,不過該方案對翼尖做切尖處理,並安裝翼尖掛架,這一點倒是和陣風戰鬥機的翼形相似。
而共和國的新殲在機翼設計上,為了能夠有效降低飛行阻力,而空優、截擊作戰又不需要太多掛點,設計師也就舍棄這一點。
除開南非方案有翼尖掛架這個區別之外,其采用的平直機翼和十號對機翼前緣進行複合扭轉設計相比,自然是十號的複合扭轉機翼在高速性能方麵表現更優秀,這是專門為截擊任務做的特有設計細節。
很顯然,兩款定位不同的戰機或許采用了相似機身設計,但在對戰機氣動性能影響最大的機翼設計上,兩者之間已經表現出明顯區別,這一點用差地別來形容都不為過。
看到兩款機型已經有了區別,汪正國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至少這已經證明老爹並不是泄密,而是根據對方的需求做出最優方案。